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妇会 > 三八红旗手

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时间:2012-05-25 10:07:42  来源:  作者:张宏良

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人民日报》19721219曰第2

(张宏良按:本月初,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大医院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建立医院警务室,由公安机关向医院派驻警察,以应付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仅仅过了几天,浙江省又组织医护人员在特警指导下苦练擒拿格斗防身术,旨在医患矛盾中保护自己。看到这些,让人不禁想起了毛泽东时代的医患关系,想起了人民日报报道的人民好医生李月华。看看那个年代亲如一家的医患关系,再看看今天视为仇寇的医患关系,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在当今中国居然成为患者追杀对象,大概是人类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罕见现象。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医护人员一直都是患者感谢和感恩的对象,所以才被称为白衣天使,莫说是平日里被医救的患者,即便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医护人员的红十字标志,都是敌对双方绝不射杀的护身符,护身效果超过任何至高的武功。特别是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医生和教师是最受民众爱戴的两个神圣职业,千百年来郎中行走江湖,只有感恩戴德的被救患者,绝无追杀郎中的患者杀手,更无人身安全的担忧,甚至连打家劫舍的土匪强盗,都对郎中优礼有加,在数千年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什么医患矛盾这个概念。可是,仅仅一个医疗产业化改革,就把原来的白衣天使变成了现在的白衣杀手,就把本来水乳交融的医患关系,变成了拳脚相加、刀剑相向的仇杀关系。老祖宗留下来的医者仁术,变成了现在的医者武术!患者亲属在付出失去亲人、失去健康以及倾家荡产的惨重代价后,还要面临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仇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监狱和刑场。

可见,医患矛盾并非是历史复杂因素形成的旧有矛盾,而是医疗产业化改革人为制造的社会矛盾,是把医疗卫生系统这个公共资源强制改革成为市场化商业资源的必然结果,是强制推行医护人员收入与医疗收费相挂钩这一逼良为娼的政策造成的。说穿了,就是把公共医疗系统作为掠夺百姓工具的结果。只要停止医疗产业化,停止公共卫生系统市场化,停止医护人员收入与医院收费相挂钩,把多年来翻着跟头连年上涨的医疗费用降下来,当前人为造成的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就会立刻缓解下来。而如果能够进一步恢复20年前的免费医疗制度,则会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这一人为制造的社会矛盾。在这个问题上,那些天天鼓噪中国应该借钱给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改革精英,长期以来总是以中国财力比较低为借口,拒绝恢复毛泽东时代的免费医疗制度。可是这些改革精英却在故意回避一个钢铁般的现实,就是比中国财力不知道要低多少倍的朝鲜、古巴等贫穷国家,都有能力实行免费医疗,中国这个美欧等西方国家最大的债主会没有财力解决自己国民的免费医疗问题?目前仅中国借给美国的钱就足够解决国内十年以上的免费医疗。可以说,如果单纯从财力方面来衡量,当今中国完全有条件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即使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不实行免费医疗制度,仅凭收回美欧十分之一的债务,也足以能够把目前高昂的医疗费用降下来,降到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的程度。

可以说,当今中国医疗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财力问题,甚至与财力高低没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任何关系。问题的关键是把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当成了极少数人的谋利工具。本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家创造财富就是为了养活本国百姓,可是如果把财富用来养活百姓,极少数人就没有利益可图,而如果把财富以投资或借款的形式输送到美国,则至少还能够收取红利。如同一个家庭做饭,如果饭菜由孩子享用,则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如果卖给邻居,则或多或少会增加些收入。于是,为了赚钱宁可饿死自家孩子,也要坚持把饭菜卖给邻居。这就是以往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之间的根本区别。不同的生产目的会造成老百姓根本不同的遭遇和命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目的,决定了中国老百姓无论生产多么巨大的蛋糕,也不要指望能够分配到蛋糕。这些年我们呼吁和支持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让自家孩子先吃饭菜,吃饱以后剩余的部分,再出口卖给邻居。只是如此一来,已经吃顺了嘴的那些邻居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必然要求维持原有的财富分配格局。本世纪以来美国之所以采用各种方式警告和威胁中国绝不能停止改革开放,道理就在于此,最近美国迫使中国承诺国企私有化改革,道理也在于此。今年中国政治起伏跌宕、风云变幻的实质和根源,更在于此。

我们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向大家推荐这篇40年前的文章,以此来对照现在势如水火的医患关系,是因为医患关系是除了血缘关系和师徒关系之外最可靠的人际关系,医生是施救者,患者是感恩者,如果连医患关系都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表明当今中国的伦理文明已经降低到了冰点,成为冰点文明的国家。这是南宋、晚清和民国都没有出现过的可怕现象,南宋、晚清和民国,只是官场腐败,民间伦理并没有败坏,这是朝廷亡而民族存的根本原因。而如今中国进入冰点文明时期,则意味着13亿中国人已变成13亿碎片,这13亿碎片无论堆积起来多么强大,都不可能具有任何力量。在和平时期,这13亿碎片的可怕后果还看不出来,只不过是表现为互相坑害互相毒害而已,可一旦发生战争和冲突,由13亿碎片堆积起来的国家就只能是任人践踏,特别是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碎片还彼此仇视,随时准备借用外来力量以铲除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外部力量,都能够推动这个国家分崩离析。一根稻草能够压垮一头骆驼的道理就在于此。900多日本兵能够对20万东北军成功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道理也在于此。30年代中国还没有达到医护人员需要在警察保护下才能看病的破碎程度,就能够被900个日本兵用一门大炮抢走东三省,现在恐怕每个日本兵后面跟随的复仇患者以及其他复仇者,都会超过900名。美国总统奥巴马之所以坚信用三艘航母就能够迫使中国放弃南海,他的信心就是来源于此。

当今中国伦理文明的堕落程度和内部撕裂程度,不仅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甚至远远超越了魔幻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最大胆最极端的想象。在这种已经完全丛林化的兽性环境中阅读《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让人根本无法相信这是发生在同一个国度里的事情。但是,这种天堂地狱般的悬殊对比的确是发生在同一个中国,中国的确经历过“六亿神州尽舜尧”的人性辉煌时期,现在也的确变成了人与人之间是狼的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下面请大家阅读人民日报全文。)

1971831。辽阔的淮北平原。长空碧蓝,安徽泗县丁湖公社的社员们,一早就踏着露水下地了。

突然,县医院的一辆救护车从公路上穿过,直向丁湖医院驰去。正在附近田里干活的社员们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了?"他们放下锄头,也跟着跑去。

救护车停在丁湖医院的门前,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李月华医生的病危险了。

脸色苍白的李月华被抬上了救护车,送往县医院抢救。许多人跟着车子追了好远一阵。

人们焦虑不安地念叨着:"月华啊,你可得好好地回来呀!" …………

"她做的好事俺们数不清"

李月华是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她在泗县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

这些年来,李月华走村串户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孩子们称她"李姨",年轻人喊她"二姐",大爷大娘们,亲切地叫她"闺女"。来找李月华看病的人,看着她那和蔼可亲的笑脸,殷勤体贴的细心劲,都觉得她是自己的亲人。

那是1962年的冬天,李月华的男孩小冠军刚满3个月的时候,她去为邻居赵二姐接生。产妇分娩很顺利,刚生下的女孩小金叶非常可爱。当时,赵二姐丈夫不在家,没有照应,李月华从自己家里拿来米面、红糖、鸡蛋,亲自做好送到赵二姐床前。后来,赵二姐突然生了病,经过李月华细心治疗和护理,病是好了可奶水一滴 也没有了。小金叶衔着奶头哇哇哭闹,赵二姐急得直淌眼泪。李月华听着小金叶的哭声,揪心似地难受,她决定给小冠军停乳喂粥,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小金叶。从此以后,李月华每天按时给小金叶喂奶,夜里只要听见小金叶的哭声,天气再冷也要赶来。

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李月华出诊归来,远远就听到小冠军和小金叶都在啼,赶紧加快了脚步。但是她没有回家,而是去敲了赵二姐的门:"二姐,开门呀!"赵二 姐听见李月华的声音,一骨碌爬起来点上了灯。看到李月华背着药箱子走进来,便激动地拉住李月华的手说:"她李姨,你家小冠军也在哭呢!"李月华笑着说:" 没啥,有他姥姥在着哩。"一边说,一边给小金叶喂奶。赵二姐望着渐渐入睡的小金叶,感动地伏在李月华的肩上哭了,泪水把李月华的衣裳润湿了一大片……

就这样,冬去春来,李月华整整给小金叶喂了6个月的奶,直到可以断奶喂粥。

李月华一心想着贫下中农,她的家,也成了一个"家庭病室"。贫下中农到李月华的家里看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也不论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李月华总是把他们让到自己的床上检查治疗,甚至还做些小手术。有时候,医院里的病床住满了,李月华就把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接到自己家里,腾出一张床给病人 住。这几年,先后在这张家庭病床上住过的病人,往少里说也有150人。李月华家的煤炉子,白天黑夜都不灭,那是李月华为病人准备着的茶水炉子。远路来的病 人,就在这炉子上烤馍做饭。李月华对贫下中农是这样关心体贴,难怪人们说,李医生给俺看病,"药方没开俺的病就好三分!"

李月华的家里养了一条小黄狗。说起这条小黄狗,还有一段来历:

一个夏末的深夜,大雨下个不停,李月华查完病房回到家里。紧张工作一天,躺下就睡着了。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她惊醒了,开门一看,北头生产队的叶大娘正站在雨中,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李月华赶紧把叶大娘让进屋里,原来是她儿子王春得了急病,肚子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当李月华知道叶大娘已经敲过两次门,在雨 地里等了好长时间,心里很不安。她背起药箱,来到叶大娘家。检查结果,王春得的是"胆道蛔虫"。李月华给他打针,吃了药,王春渐渐好些了。李月华坐在床前一边观察病情,一边在想:如果王春得了更紧急的病,我醒得晚了,不是很危险吗?怎样才能不耽误时间呢?想着想着,叶大娘家的公鸡喔喔报晓了,李月华心里一 亮:鸡能叫明,狗叫不是也能给人个信号吗?回去以后,她就买了一条小黄狗。从此,只要有生人走进院子,小黄狗"汪汪"一叫,李月华的屋里就点了灯。

李月华的宿舍在医院的院子里。一天深夜,东风大队小彭生产队彭兴汉的小孩得了急病,抬到医院。软床子刚搁下,李月华已站在他们面前,来人都很惊奇:"她李姨,你怎么知道俺们来的?"李月华指着身边的小黄狗,笑笑说:"是它给我报的信。"

李月华为病人想得就是这样周到,这样细致。正像72岁的贫农周廷俊说的:"俺们心里刚刚想到的,月华就为俺办到了;俺们心里没有想到的,月华也为俺办到了。她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俺们天天都看到,可是俺们数不清啊!"

"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

李月华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县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的家庭。一家人随着父亲漂泊行医难以糊口,李月华饱一餐饥一顿地度过10个春秋。苦难的童年,把李月华和千千 万万贫下中农连结在一起,使她从小就懂得爱什么,恨什么,也使她从小就看到,贫下中农多么需要自己的医生来为他们解除病痛。16岁那年,李月华就走上了医 疗卫生工作的岗位,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她迅速成长起来。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是她爱读的书;毛主席提倡的为人民"救死扶伤",是她行动的指南;毛主席号 召学习的白求恩同志,更是她心目中的光辉榜样。

多少次她读着《纪念白求恩》,认真地领会着毛主席的这段教导:"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她到处搜集白求恩的故事、图片。她常说:"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

一天深夜,李月华给一个难产的妇女接生回来,一进屋就低头坐在床沿上,红肿的眼睛里凝着泪花。她丈夫赵斌问她出了什么事。李月华难过地说:"我守了33 夜……大人保住了,可是,孩子……没了。"过了一会,她抬起头来认真地说:"老赵,我过去认为,学习白求恩只要把一颗赤诚的心交给人民就行了,现在才知道,要把革命工作搞好,还应当像白求恩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

从这件事情以后,李月华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她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啊!

党了解李月华的心思。19658月,组织上推荐她到宿县专区医院进修。

李月华废寝忘食地学习起来。领导上让她进修的是外科与妇科,但是她除此以外,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内科、儿科,后来又扩大到牙科、眼科、骨科。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恨不得把各方面的医疗技术统统学会。有人说:"你这也学,那也,不就成‘万金油’了吗?"李月华认真地说;"农村缺医少药,贫下中农需要我 们成为一个多面手。如果这叫‘万金油’,我甘心情愿做这样的‘万金油’。"

为了掌握多方面的医疗技术,李月华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就拿外科手术的打结来说,开始的时候,李月华每分钟只能打一两个结。她到处寻找结扎用的废线,用锁扣、床架、板凳腿……练习打结。一天晚上,已经是半夜12点钟了,李月华还在宿舍练习打结。一位值班的医生走到她身边,发现她每分钟能打5个结了,高兴地 说:"你进步得真快啊!"李月华想了想说:"光着手打结,与做手术时戴着手套打结不同。现在能打五六个,戴手套就打不了那么多了,我还得练。"

一年零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对李月华来说,这是一段多么宝贵的时间啊!她没有辜负党的期望,学习归来,她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是一个会看妇科、儿科、内科、外科常见病,能做20多种大小手术的医生了。

离职的进修结束了,她在工作中的学习又开始了。为了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她把办公桌搬到一位老中医的对面,随时请教;为了掌握针灸穴位,她不知 在自己身上扎了多少针;为了寻找一个民间引产秘方,她3次访问一位贫农老大娘;为了学习化验,她把化验员李守信的有关书籍全部看完……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李月华不仅反复阅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写下了不少政治理论学习笔记,而且也读了20多种中西医学理论书籍,写了六七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

"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

在专区医院进修以后不久,李月华被调到泗县草沟医院。

李月华心里也有团火。她要把在专区医院学到的技术,全部献给贫下中农。她像一部开足的马达,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不论是上班,还是在家,病人一叫就出诊,病人一到就看病。正在吃饭时,把碗一推就去;正在喂奶时,把孩子一放就走。她夜间很少睡过安稳觉,有时一夜出诊四五次。那是1967年的中秋节,李月华家里做的节日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还不见李月华回来。

她是头天晚上深夜出诊的,黎明才回来。刚刚疲倦地躺在床上,就听见有人来找赵斌,低声地告诉说:稻王大队贫农社员王翠侠难产,小孩一天多没生下来,现在抬到了医院,由于出血过多,昏迷不醒……李月华听到外面的低声细语,立即披衣起床。她看见赵斌关切的神色,便笑着说:"我去看看,我不累,不要紧的。"说 着,就匆匆走出门去。

经过检查,产妇是横位难产。李月华迅速地给王翠侠做好麻醉,施行内倒转手术,矫正胎位。就这样,一直忙到下午3点,孩子才生下来。但是,大人、孩子都没气了。李月华赶忙抢救大人,大人醒过来,她又把婴儿嘴里的羊水吸出来,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婴儿也终于得救了。

李月华从深夜出诊起,到这时已经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她两顿饭没有吃,低血糖病又发作了,满脸汗珠往下直流,一下就瘫倒在地上……

李月华有多少个节日是这样度过的?贫下中农说:俺们说不全;李月华有多少次像这样带病工作?她家里的人说:俺们记不清。

贫下中农看到她日夜工作,眼睛陷下去了,他们多么心疼!有人对他说:"你再不注意休息,俺们以后不找你看病了!"李月华笑着说:"过去白求恩同志哪里枪声 急,伤员多,他就去哪里。比起白求恩,我差得远哩!"有人劝她说:"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呀!"李月华说:"对呀!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

19691月,李月华生下了最小的女孩冠英。直到临产的前两天,她还在工作;产后第2天,她又坐在床上给人看病。

就在生下小冠英第五天的深夜,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李月华坐在床上看书,直到11点多才睡下。朦胧中她仿佛觉得有人踏雪走到门外。"是不是有急诊?"她立即起身点灯,问道:"谁呀?"外面一位老大娘颤抖的声音回答说:"月华,俺外孙子没气了。""我就来!"

大门一开,一阵寒风吹进片片雪花。李月华认出是草沟大队西南生产队的蒋大娘,赶紧让她进屋坐下。老大娘不肯坐,慌乱地叙述着她外孙的病情。

李月华穿上套鞋,背上药箱,拉着蒋大娘就走,并催着说:"快!快!"可是走不多远,一阵风传来小冠英的哭声。蒋大娘一把抱住李月华:"唉呀,俺想起来了, 俺外孙子比你家冠英还大10天,你才是月子里第5天,怎么能在大雪天出来呢?都怪俺老糊涂了。快回去吧!俺找别的医生去。"一边说,一边把李月华往回推。李月华赶忙说:"大娘,不要紧,快走吧!"说罢,头也不回地赶到了蒋大娘的前面。

来到蒋大娘家,只见孩子浑身青紫,眼睛紧闭,呼吸微弱。她问了一下情况,断定是孩子妈妈睡觉不慎,把孩子捂得窒息了。她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过了半个钟头,孩子才""地一声哭了出来。李月华又给孩子打了针,孩子渐渐安睡,这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钟了。

李月华走了以后,蒋大娘母女俩激动得泪流不止。大娘对闺女说:"俺孩子金贵,人家孩子不金贵吗?你是月子里15天,月华月子里才5天哪!可是人家没听到一个‘请’字就来了。闺女,你一辈子都要记住,毛主席教育出来的李医生,是你做人的榜样。"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好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的壮丽事业"

19714月,李月华夫妇调到了丁湖医院。

8月中旬,李月华向丁湖公社党委交了入党申请书。这天晚上,她异常兴奋,对党无限热爱的激情,在她心中翻腾。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虽然还不是个共产党员,但是我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的壮丽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827,她忽然病倒了。

830是李月华连续高烧的第3天。

这天上午,贫农社员李文用拖车拉着她的爱人,来找李月华看病。一见李月华病倒在床上,就说:"李医生,你休息吧。俺们等几天再来找你看。"李月华说:"有 病哪能等啊!"她让爱人赵斌搀扶着,走到拖车前,仔细地给病人作了检查,开了处。李文夫妇走后不久,李月华的体温又上升到摄氏41度,昏昏沉沉地躺在床 上。

晚上10点多钟,产妇邓彩霞生下婴儿2个小时以后,胎盘还没有下来,大量的出血引起虚脱,被送进丁湖医院来了。郑海泉医生为产妇进行子宫按摩,不见效果。产妇的丈夫丁持东焦急地问:"是不是去请李医生?"郑医生为难地说:"看来要做胎盘剥离手术,我们医院也只有李医生能做。可是,她高烧3天了,上午还休克一次,我……"

时间在飞逝,产妇的病情越来越危急。丁持东忍不住了,悄悄来到李月华家。看着李月华仍在昏睡中,他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这时刚刚清醒些的李月华觉着来了人,轻声问道:"谁呀?""李医生,俺孩子娘快没命了……"丁持东说着忍不住哭出声来。

李月华强撑着要起床,可是一阵眩晕,又倒了下去……"老赵,快扶我起来,救病人要紧!"李月华的声音十分微弱,但语调是那么刚毅坚定。赵斌把她从床上扶起来,同丁持东一左一右搀着她走出门外。

淮北平原上的初秋深夜,大地沉寂,清风凉爽。持续高烧41度的李月华,被凉风一吹,""的一声吐了。从宿舍到门诊室只不过20来米,可是,李月华接连呕 吐了3次。看着这情景,丁持东激动地说:"李医生,你回去吧!"李月华艰难地走着,轻轻地摇摇头。她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那20——这是不能用普通尺子衡 量的20,这是她生命途中光辉的20

李月华终于跨门进了诊室。她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坐在椅子上,一面听郑医生叙述病情和抢救的经过,一面让他给自己戴好手套。李月华吃力地站了起,颤颤巍巍地走到病床边。赵斌扶着她,郑医生为她举着煤油灯,李月华倾注全部精力,为这个贫农女社员开始了胎盘剥离手术。

手术在紧张地进行。李月华的两腿渐渐支持不住了,几乎全靠在赵斌的身上。汗水沿着她的发梢往下流,全身都湿透了。每做一个手术动作,每坚持一分钟,李月华要凝聚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多么巨大的病痛啊!

手术终于结束了

人们把李月华扶到椅子上,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胎盘……完整……吗?"郑医生立即做了检查,告诉她胎盘完整。这时,李月华的脸上微微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李月华喘息了片刻,向赵斌要过听诊器,让他扶着又为产妇作了一次检查。"心音很好。"说罢,便昏倒在床边。

"李医生!""李医生!"……

李月华苏醒过来了。大家劝她立即回去休息。她摇摇头说"等一等,我再观察一下。"郑海泉热泪滚滚,激动地说:"李医生,你回去吧。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李月华回到了宿舍,可她的心还在产妇身上。她对守护在床前的赵斌断断续续地说:"要给病人……打一个星期的……青霉素,服一个……星期的……长效磺胺,防止……感染。"

赵斌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下,他一把攥住李月华的手:"月华,你放心吧,我们会办的。"

31日凌晨,李月华正躺在床上输盐水,郑医生来看望她,她不安地说:"这两天我生病,你们辛苦了。等我烧退了,就去接你的班。"李月华,这个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医生,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还是这样满腔热忱地想着工作,想着同志们。谁料到,这几句话竟是她最后的遗言! 半个多小时以后,李月华的病情急剧恶化。尼克刹米注射了。无效!山梗菜碱注射了。无效!肾上腺素注射了。无效!强烈针刺、物理降温都做过了,李月华仍在昏迷中……

李月华病情危急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正在开公社党委会的同志们停止了会议,正在上课的师生们走出了教室。正在田头的社员放下了锄头……人们怀着焦灼的心情纷纷跑来探望。

上午10点,泗县县医院的一辆救护车,载着垂危的李月华,载着丁湖人民的焦虑和期望,疾驰而去。

县医院立即组织抢救,但已经迟了。根据诊断,李月华患的是脑型疟疾。由于在持续高烧中劳累过度,出汗太多,抢救无效,下午345分,李月华同志光荣殉职,年纪只有33岁。

激励千万人前进

下午,不幸的消息传到丁湖公社,许多人痛哭失声。李月华救活的那位产妇邓彩霞,一听到这消息,受到极大的震动,她泣不成声地说;"李医生,李医生!你最后 一口气也用来救俺,你这样好的人怎么能死呢!"这一天,丁湖大队350多户,多少人家晚饭凉了没人吃一口,多少人家屋里传出了哭泣声。噩耗传到了草沟公 社,传到了曹场公社……人们想起李月华背着药箱,风里来雨里去,为贫下中农日夜奔波的往事,辗转不能入睡。

丁湖公社召开了追悼李月华同志大会,许多贫下中农自动地来了,草沟公社的贫下中农也从20里外赶来。追悼会开始的时候,已经到了两千多人了,人们还在陆续不断地赶来。

夜已很深,草沟镇的一间草屋里,仍然亮着灯。参加追悼会回来的贫农张成坤,抚摸着两个被李月华救活的小孙子,想着李医生,止不住泪水纵横。一天清晨,这位 72岁的老人又默默地来到李月华的墓地。他围着坟墓走了一圈又一圈,抓起一把坟土,看了又看,攥了又攥,把它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月华,好闺女,俺和俺的 全家永远忘不了你,俺的两个小孙子长大后,一定让他们像你一样……"

李月华同志去世以后,她父母原来想把她的遗体运回原籍安葬。可是,丁湖人民恳求两位老人:"李医生是为俺丁湖贫下中农累死的,还是把她葬在丁湖吧!让她永 远和我们在一起,让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教育着俺的下一代!"李月华的坟墓,现在在丁湖公社村东口的高地上。来这里致哀的人,从她去世以后, 一个多月里一直络绎不绝。 中国共产党宿县地区委员会根据李月华同志生前的申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安徽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李月华同志学习。李月华的光辉事迹,越过淮河,跨过长江,传遍了整个安徽。广大群众赞扬她,说她是社会主义时代英雄谱上又一个高尚的人。她短短的一生,是全心全意把健康和幸福送给阶级 弟兄的一生;她走过的道路,是共产主义战士所走的道路,正像鲁迅所说的:是"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的道路。她"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共产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人奋勇前进。

 (新华社合肥19721218)

来源:作者博客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