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军会 > 红色标兵

绚丽的红色生命:百岁老红军王定国

时间:2012-11-01 17:07: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叶金生

 

绚丽的红色生命

第一次见到老红军王定国,大名鼎鼎的谢觉哉夫人,真没想到竟是这样平易、热情,一点架子都没有。初次见面,就像对待亲戚和老熟人似的,让我们这些晚辈一下子就产生了亲近感和敬佩感。老人思维敏捷,谈吐流畅,看来意外地精神。

王定国是四川营山人,1910年出生(据中共党史出版社《百岁名流》),今年已经102岁了。王老原名王乙香,参加红军后改名,由于家里穷,人口又多,幼时六七岁就随母一起劳动,给别人推磨、上山拾柴、割草、挖野菜、采桑叶,只要干得动的,什么都干。尽管如此,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吃了上顿没下顿。15岁那年就被迫嫁到一李姓庄户人家,一年后又跑回了家。其时军阀混战,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繁多。正当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以自救时,川东地下党到营山宣传革命了,为首的是以卖布为掩护的杨布客(杨克明,曾任红五军政委,西路军西征时牺牲在甘肃高台)。1933年9月,红军解放了营山。穷人自己的队伍来了,王定国非常高兴,立即报名参加红军,同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前《报刊文摘》转载的《延安那些花季女孩》写道,“瘦骨伶仃的穷人家女儿王定国,在红军长征路过家乡时,与数十个‘童养媳’不顾夫家的强力阻拦,怒吼一声:‘滚他娘的’,拿起红缨枪,跟上队伍就出发……”从此,她有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为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苦难的童年,艰难而残酷的战斗生活,磨炼了王定国的意志和胆识。从残酷的战争年代走来,王定国变得乐观坚毅,即使是在30年前患了癌症也从未悲观过。不仅如此,她还把乐观达人的精神达于人,把帮助人、救助人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983年,王定国到离别40多年的河西走廊考察访问,作为一名曾在那块土地上战斗过的红军老战士,她想起西路军无数先烈血洒疆场,与敌英勇搏杀声震祁连的壮烈场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些当年失散的红军未能重返革命队伍,有的被迫定居在那里。王定国经常收到他们的信件,听他们诉说心中的委屈和面临的种种困难。她和伍修权先后到河西走廊走访调查,了解情况。那些流失的老红军都进入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政策没有落实,经济上普遍困难,有的连看病买药的钱都没有,当地政府虽然做了些工作,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到这些情况,伍修权焦急地说:“世界上哪有只打胜仗的军队。西路军的失败,这些同志有什么责任?不解决好这批同志的问题,对党和军队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他们向中央写了调查报告,提出了建议。胡耀邦同志过问了此事,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文件,改变称谓:不再叫红军流落人员,而称为红军西路军老战士;改变政治、生活待遇:发放生活费,实行公费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妥善安置他们的家属和子女就业、就学。至此,这个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1985年,一位广西妇女找王定国,希望证明自己当年的红军身份。来人诉说着长征中的件件往事,王定国记忆的屏幕打开了:翻过雪山后,在行军的途中,一个只有八九岁的小红军,背一个脸盆和一个破洋瓷碗,穿的军装长过膝盖,又破又烂,一双光脚冻得裂了道道血口。每到宿营地,她就拾柴打水,特别勤快,似乎从不知道什么是累。因为年龄小,人们从不叫她的大名李登玉,开玩笑取的绰号反而出了名。新中国成立后,她所在单位认为她当红军时年龄小,没执行过什么战斗任务,不承认她的红军身份。“拾柴、打水、烧水不是任务?长征走过来容易吗?何况她的年龄那么小!”王定国生气了。在王定国等人的证明下,李登玉的红军身份得到了确认。

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天当房,地当床,星星月亮指方向”的艰苦日子,不仅磨炼了王定国的革命意志,还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养成了走路的习惯。重走长征路过泸定桥时,随行人员要扶她,她坚决不让。顺着桥的晃动,她径直走了过去,大家担心地追随着,过完桥她还得意地回头一望。毕竟是90多岁的人啊!后来她到武汉,我们陪她登黄鹤楼、游东湖,基本靠走。有一次我去看王老,正逢她外出吃饭回来。因刚下过雪,地上有水的地方还结着冰,怕老人滑倒了,我们想去扶她,她不让,坚持自己走。这时她已年过百岁!

百岁红军王定国,生命火花斑斓绚丽。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