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青会 > 红色青年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时间:2018-09-18 16:29:14  来源:国科环宇  作者:戎评说策

 日前,各高校接到教育部一份文件,各项意见要求大学生“增负”。

 

1.webp (9).jpg

 

这份文件可真是有的放矢,从日常上课,到论文答辩,再到毕业清考,凡是需要严格管理的事项全都赫然在列。

 

教育部的态度很明确,一度松弛的口袋开始收紧,大学将从“宽出”变成“严出”。

 

其实这事早有预兆,今年621日的时候,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已经在成都召开的工作会议上表态: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

 

“没有挂科的大学不完整”,这句话稍显夸张,更有许多玩笑成分,却也反应了如今大学生挂科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中国的“摇篮”里充斥着挂科的人才?

 

1.webp (10).jpg

 

它所腐蚀的不仅是当下,而是“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未来产业布局!

 

20年甚至40年后的未来!

 

 

 

 

41年前的一声惊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想要看清当前大学之困,就必须明晰高考恢复这41年来的风风雨雨。

 

1.webp (11).jpg

 

197712月,570考生涌入考场,进行高考恢复后的首场考试。受限于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人。

 

尽管人数不多,但这是中国大学再次进行全面招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相较于之前的推荐录取,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整体素质要高不少。

 

毕竟1971年大学重新开始招生那时,可是经由推荐录取的学生,他们必须先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

 

这三年内,工作、劳动占据了他们学习的时间,甚至荒废了学业。不少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充足,甚至不少教授抱怨这些学生还不如高中生。

 

41年前恢复高考的时候,领导人真的是一个急迫啊。

 

1.webp (12).jpg

 

197784日至8日,中央开会,要求年内恢复高考;

813日至925日,教育部也开会,再次讨论年内恢复高考,并一锤定音;

10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个多月后就开考。

 

究其根本,恢复高考的首要目标是为了为新中国储备人才,为一项百年大计——改革开放做的长远准备。

 

并非局限于40年前,而是将目标放在千禧年之后。

 

 

 

 

变革,从顺应时代开始

 

 

 

 

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但相较于人口增长曲线来说,还是太低了。

 

1.webp (13).jpg

 

中国在上世纪有两个婴儿潮,分别是1962年到1972年,1981年到1990年。

 

尤其是1981年到1990年这10年,净增长人口达到1.43亿,年平均增长人口1584万人。1980年人口出生率就已经达到了18.2,而1981年更是突破了20‰,高达20.91987年达到了23.3的峰值。

 

如果大学不扩招,中国将会有大量人口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会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

 

要知道1998年的时候,国企改革新增了1500下岗工人。如果不扩招,1999年,正好是1981年的新生儿步入社会之时,这将会极大的增强社会竞争。

 

高校扩招,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1998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为108人,录取率为34%1999年呢?录取人数增加了52人,增幅高达48%!录取率也直接升至56%

 

1.webp (14).jpg

 

2003年的时候,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就超过了1000。录取率也节节攀升,在2011年的时候,录取率首次突破了70%,达到了72%

 

高校扩招是顺应时代的变革,但是这么些高校也不能凭空变出来。且不提校园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怎样才能满足越来越大需求成为了关键。

 

毕竟校园可以建,但教授就那么多,总不能让中学教师来大学上课吧?

 

越做越脆的盘子

 

想要实现扩招,就必须将高校这个盘子做大,即扩大高校的数量与规模。

 

简单来说有三条路,一是让更多的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二是让本科院校扩大规模,形成综合型高校;三是增办更多的院校。

 

1.webp (15).jpg

 

2000年的时候,我国有多少所院校?大概是1041。到2016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都不止,大概有2561高校!

 

而高校增加院系也成为了常态,就算是以经济政法闻名的学院,也会增加几个工科院系出来。

 

这个盘子是大了,但是也脆了。扩招让更多的新增人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却埋下了两个隐患。

 

一是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了。在扩招之前,高校录取率只有1996年达到了40%,而2017年呢?录取率最低的广东地区都达到了81%

 

当然,211985院校录取的都是具备扎实学科知识的顶尖人才,这些人相当于扩招前的大学生。

 

2017年,北京一本录取率最高,也才30.50%,录取率最低的河南省仅为7.80%,这样的比率与扩招前是相当的。

 

但是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平均素质仍然降低了。

1.webp (16).jpg 

 

二是高校整体讲学质量降低了。扩招之前,大陆高校的师生比是7:1,而欧美的发达国家介于15:120:1之间。

 

那时候的大学,教授与讲师工作压力更小,也能够让他们对每一名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负责。

 

可是现在呢?由于扩招,暂且不论大学讲师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毕竟这是可以提升的,更多是这些教授和讲师没有足够的精力覆盖每一名学生!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究竟水平如何呢??

 

 

 

 

一个越做越脆的盘子

 

 

 

 

在许多人眼中,与10年、20年前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下滑明显

 

陕西某专科学院,刘某和室友在校外通宵打游戏。至于宿舍里,桌子上堆满了外卖盒,充斥着刺鼻的味道。

河北某高校,大学生赵某一夜没睡,通宵将某本小说看完。天空泛白时才入睡,至于2个小时后要上的思修课,当然就这么翘了;

湖南某重点高校的黄某,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出勤虽然全满,可是课本就没有翻开过。临近期末考试了,才四处找同学补笔记。把复习当预习,为求及格,临阵冲刺。

 

1.webp (17).jpg

 

这是当下大学生以及他们生活的缩影,而大量的事实也在证明,现在的大学生能力不足,难堪大任:

 

2017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在北京召开,期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就向工信部长苗圩抱怨,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行;

201710月,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8.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容易受骗的原因是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

20189月,所有清华大学本科新生新添一门必修课,“写作与沟通”,只是因为太多大学生缺乏写作能力,文章不仅语病不断,甚至毫无逻辑。

 

去年中印边境对峙期间,一篇题为《中印边境炮声隆隆,能否惊醒沉睡的大学生?》的文章在网上爆红。它之所以能刷屏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当代大学生能否承担起家国重任的担心。

 

戎评不否认,一本毕业生拥有足够的综合素养,但是“大学生”这个名词所代表的群体,并不只是一本的大学生。

 

如今大学生的主体结构,本科生和专科生大概四六开到五五开之间,其中二本学生(相当于之前二本与三本之和)与一本学生大致在八二开之间。

 

现代大学生都是怎么度过大学生活的?从一些流传的玩笑话中可以窥见一二,比如“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1.webp (18).jpg

 

如今的高校里,逃课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很多大学生逃课就和喝水一样自然,而这在19年前都是很难看到的现象。

 

此外,专科生存在的问题,要比本科生大得多。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比1999年扩招之前,综合素养的确下滑明显。

 

这一切,都是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短短19年间的剪影。

 

 

 

 

大学教育,必须做出改变

 

 

 

 

中国教育改革,轨迹完整而清晰,目标也十分明确。

 

41年前,为了迎接改革开放,中国恢复高考,目标在于培养大量的人才,能够紧随以及引领新的浪潮;

19年前,为了培养大量新青年,不浪费人口红利,中国高校扩招,旨在未来能够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

现在,随着“中国制造2025”临近,中国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真正的人才,填补未来的人才缺口。

 

1.webp (19).jpg

 

2015519日,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中,有着明确的“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一步规划了两个“五年计划”:

 

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与之配套的,还有五大工程: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但是,要想实现该目标,必须有一个夯实的基础:人才

 

而由于大学生素质的整体下滑,中国未来产业的人才缺口实在太大了。这个缺口大到了什么地步?以半导体行业为例

 

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约有40集成电路从业人员。

 

1.webp (20).jpg

 

但是根据发展报告,想要迈出“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步,达成2020年的目标,集成电路的从业人员不能少于72

 

这个缺口怎么补?继续通过高昂代价从中国大陆以外引入?那么2025年呢?

 

显然引进人才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而且费效比可持续性也很低下。

 

这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角,又有多少这样的一角呢?想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大学教育必须做出改变!

 

 

 

从治标到治本

 

 

 

改革是需要一个方向的,这份教育部文件切中了当今高校学子的病根了吗?不妨先看看教育部究竟想对哪些方面动手。

 

这份文件重点关注4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课堂教学、论文答辩和毕业清考。这些举措显然是在应对大学生频繁逃课学术造假挂科率高,这三个重点问题。

 

如何减轻大学生逃课现象?光靠花样百出的点名方式和惩罚,并不会让一心逃课的学生收敛其行为,还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和课堂本身的吸引力。

 

1.webp (21).jpg

 

大学生之所以逃课,必然是认定逃课时所做的事情比上课重要。考研或者考证,亦或是深挖自身兴趣,做一些创作,都是大学生逃课的理由。

 

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这堂课无足轻重,甚至不如打一局游戏放松身心

 

教育部要求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在提高大学生逃课成本,并让课堂能够吸引住学生,拉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至于取消清考制度,瞄准的就是那些频繁挂科的大学生。大学考试不过,还有补考,再不过,来年也有重修。只要欠的学分不超过底线,挂科也高枕无忧。

 

1.webp (22).jpg

上课睡觉的大学生

 

至于清考,那是给所有挂科学生的特赦。相较于补考和重修,清考的难度要更低。

 

各学科教师不仅在清考前划定重点题目甚至透题,而且及格分也极低,100分的卷子说不定一些学科30就给过。

 

清考保障了大学生的毕业率,损害的却是大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

 

至于论文抄袭问题,则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造假频繁的源头。如今的大学,学术造假早已成风,代做毕业设计和论文甚至成了一门新产业。

 

1.webp (23).jpg

 

x宝上输入“毕业论文”这个关键词,不仅搜索到大量结果,甚至发现这个行业已经十分成熟。

 

商家明码标价,按字收费。还有许多附加服务,根据大学生的需要进行定制。比如降低查重率、按需进行制图等。

 

试问究竟有多少大学生学术造假,才能够支撑起这么一个行业?可见这已经是一个高校内的顽疾了。

 

可是,这些措施虽然直指问题,却是治标难治本,高校教育面对问题绝不只是浮于表面的这些。

 

 

 

最难改变的,从来都是人心

 

 

 

中国大学生之疾,在于扩招后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在于教师团队力量不足?全都不是,关键是如何定位这些大学生。

 

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学历至上”的认知非常严重,认为更高的学历就拥有更强的能力。这也造成了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

 

刚从专科毕业的小陈去山东某汽配厂面试,但是同批面试的本科毕业生,哪怕并非车辆专业,都顺利进入了岗位,拥有更强操作技能的小陈却被刷下去了;

小王是湖北某专科毕业生,他面试了多家企业的操作岗位,可是无一例外地要与本科生竞争,明明拥有更多的操作经验,却得不到企业青睐。

 

在某些世界五百强企业,甚至挂出了“211985毕业生禁止入内”的牌子。

 

1.webp (24).jpg

 

“学历至上”有错吗?这是毫无疑问的。在比较学历之前,要分清一个概念: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往往是做研究的,他们更多的是设计上层理论;技能型人才则偏重实践,比如制造业领域的工程师们。

 

从社会功能上来看,两者各司其职,都不可或缺。总不能让一个研究材料学前沿理论的专家,去车间里设计、打磨零件吧?

 

两种类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式,这就是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区别。

 

但是在中国,由于社会的普遍性歧视,尤其是大学扩招之后,导致专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是中国大学教育最重要的顽疾,也是“中国制造2025”所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高职高专与本科的区别,只是将来的发展与规划不同,而不应有高下之分。

 

比如在德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升入大学就需要考虑自身优势与职业规划。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动手操作,大学生只需要做出适合自己选择,不必担心会被社会所歧视或者排挤。

 

1.webp (25).jpg

 

可是在中国,专科生在普通人眼中,就是比本科生要差。但事实上,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可能学术水平稍弱,但实践与操作能力比一般的本科生要强。

 

也正是这一个思维上的误区,让许多专科生在面对未来的压力时,选择在上学期间挥霍青春,而非在校积极锤炼专业知识。

 

低学历真的代表能力低吗?非也!

 

“独手焊侠”卢仁峰,16岁下乡,职业焊工。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焊工就是最底层的工人。可卢仁峰就靠着这项技能,成为中国第四代坦克工程核心研究人员!

 

1.webp (26).jpg

 

士兵教授王忠心,读书时学历不高,后毕业于士官学院。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带出了200多名技术骨干,其中40多人进入火箭军各级技术尖子人才库。不仅荣获“八一勋章”,更是成为火箭军士官学校首次聘任为“客座教授”的士兵!

 

像这样的误区还有很多,而围绕的核心就是大学生将来的社会定位。那么,现在的大学生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

 

 

 

比例问题:少数和多数

 

 

 

要分清大学生的社会层次,需要先明确一个问题:中国大学生真的多到“不值钱”了吗?

 

1.webp (27).jpg

 

20164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拥有大学教育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约为12.5%

 

这一比例高吗?很低。美日韩三国基本都达到了40%以上,俄罗斯更是高达50%

 

但是这个结果的参照系是全国人口,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者是谁?主要还是同龄人

 

根据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2岁的年轻人口有1800人,其中大学毕业生多达750人,比例已经达到了41%以上。

 

为啥大学生会“不值钱”?供需关系改变了。

 

扩招前,大学生就那么多,可是名副其实的抢手货;扩招后,大学生比例高了,需求增长跟不上供应增长,自然“贬值”了。

 

换句话说,大学生这个群体,社会地位已经比20年前要低太多了。

 

1.webp (28).jpg

 

为何会有“学历至上”?为何中国的人才难以划分学术和技能?只是因为社会在推动、帮助大学生内部,进行更深层次的“阶级划分”。

 

985211的毕业生要比普通一本优秀,普通一本比二本优秀,二本比专科优秀……这些是社会的固有印象,哪怕这些印象太过主观,模糊了个中概念。

 

但是“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可是大量人才!是真正拥有知识、拥有技能的人才!是可以各司其职、胜任岗位的人才!

 

如此的大学教育,如此的社会定位,如何让中国可以获取足够的人才?就凭现在这些挂科、逃课、学术造假、醉生梦死的大学生吗?

 

当然不能!2008年,“千人计划”为中国召回了不少外流的人才。它是“中国制造2025”的前哨战,但真正的主力并不是这几千人,而是中国的大学生!

 

1.webp (29).jpg

 

但是社会地位模糊、功能不清、水平劣质的大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水平不提升,“中国制造2025”只能是一纸空文,一声口号!

 

民族与国家的复兴,又从何而起?

 

教育改革,让大学生真正的在校学到东西,教育出有真本事、高素质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社会也需要改变对大学生的固有印象,莫要埋没了真正的人才。

 

毛主席说过:教育乃立国之本。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教育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后续的人才培养计划,已经刻不容缓!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