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文化

鹿野:发扬过去这种优良传统,央视春晚才会受人民喜爱

时间:2018-02-21 17:10:02  来源:察网  作者:鹿野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虽然这几年来关注度有所下降,但无疑仍是影响力最大与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今年的春晚有些地方笔者看了以后感觉不大舒服,就在这里简单吐槽一下,未必正确,也请朋友们不要在意。

发扬过去这种优良传统,央视春晚才会受人民喜爱

  

一、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

 

  在今年的央视春晚当中,小品《提意见》大概是最为突出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语言类节目。其主要内容是新调来的处长虚心听取工人们的意见,并且脚踏实地的去解决问题,并且间接的讽刺了副处长“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

  应该说,这个小品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确实存在的,选材并不错,但是具体的表现方式却感觉到有一点儿生硬做作,令人不太舒服,特别是对新调来的女处长这个正面人物形象塑造是不成功的。

  比如说,就小品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单位当中显然存在着众多严重的问题,过去以副处长为代表的干部排斥和打击提意见的现象也是广泛存在的。女处长也并不是第一天上任,但是她似乎对于众多的问题一直一无所知,而且也从来没有脚踏实地的下去调研的想法,仅仅是等待着下面的职员去提意见。如果要是工人们基于过去的情况不敢提意见,那么恐怕她也不会去主动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多多少少也算有些失职吧?

  何况,在过去以副处长为代表的干部排斥和打击提意见的情况之下,提意见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行为。这两个人好歹还是走到了办公室,大多数职工根本就不敢来。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只能是存在的问题当中的一部分,其他的职工如果不知道新处长的真实态度,那么将来是不是新处长也不会主动解决其他问题呢?

  而且,其对于第一个提意见者阿谀奉承行为表现的处理也是不合适的。奉承固然不是什么良好的行为,根子上来说还是上有所好,主要责任在上而不在下。就这个小品里表现的情况来看,之所以会出现提意见说不出口的情况主要责任是在副处长为代表的干部身上,但是新处长似乎对于副处长没有任何批评与斗争的意识,却对于工人作出了开除的威胁,这恐怕不能算是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吧?

  其实,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应该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静静的等着群众提意见,而是应该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当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延安时期的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到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塑造了无数这种杰出的先进领导干部形象。

  但或许可能是文艺界和社会舆论领域近几十年来“恐红症”过于严重的缘故,深入到基层中的领导干部逐渐从文艺作品消失了,当下文艺作品当中所极力表现出来的“正面人物”形象,其本质仍然是高高在上的。这种情况恐怕也值得我们深思吧?

  

二、嫌贫爱富是理所当然的吗?

 

发扬过去这种优良传统,央视春晚才会受人民喜爱

  贾玲的小品《真假老师》当中有一个镜头,也就是学生让家政冒充老师,把老师说成家政之后,家长对于被家政工人的老师十分粗暴。但是误会解除以后,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还是家政工人自身,似乎都认为这种做法是理所当然的,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提出“如果真的是家政也应该尊重”的问题。或许在节目编导看来,这种做法也是理所当然的,但真的如此么?

  即使着重讲的所谓留守儿童问题,节目的表现也是软弱无力的。比如说,小品当中,贾玲一方面批评家长去国外经商把孩子放在家里不管不顾,另一方面自己不仅同样出来打工,而且还梦想着去国外做家政服务。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本身就不可能说服别人,更不可能解决问题了。让人感觉“关爱孩子”不过是空喊。

  更何况,西方世界并不是像小品当中所描绘的一片玫瑰色。小品仅仅强调西方世界的所谓高收入,却没有提到同时存在的高物价和高生活成本,更不要说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安全的问题了。其似乎认为出国仅仅造就了两地分居的问题,如果全家都生活在西方一切就完美无缺了。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性失明到底是批评指责出国经商打工现象,还是鼓励诱导人们去出国经商打工?

  说到底,这种情况还是把社会上的嫌贫爱富情况推演到了国际交往当中。同在这个小品当中流露出的对于西方社会赞赏与羡慕相对应,另一个小品《同喜同乐》当中内在的基本逻辑也是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比非洲高,所以非洲就应该崇拜羡慕中国。只有一个非洲老人提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就积极帮助非洲的传统友谊,而中国方面却没有一个演员对此进行呼应和解释。

  问题在于,把嫌贫爱富视为天然合理的政治正确并非是所有人的认识,只是某些文艺界人士的偏见。他们认为自己的态度是“西方虐我千百遍,我待西方如初恋”,所以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关系就也应该与此类似。可事实上,中非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合作关系,与中国同西方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

  正如很多中国很多年轻人并未因西方历史的领先地位而盲目崇拜西方一样,把中非关系视作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危险的。40多年前的红色经典相声《友谊颂》也是讲中非关系的,但是却完全站在平等团结合作的基础上。这种态度值得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学习。

  

三、名画改名与台湾情节

 

  说到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春晚当中还展示了一副名画《丝路山水图》。晚会当中介绍其流落到国外多年终于回家,不少人可能就认为这幅名画是那个香港爱国商人从国外买回来捐赠给国内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这幅名画原名叫《蒙古山水图》。3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流落到日本,但是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被国内的收藏家买下来收藏了。后来近几年由于“一带一路”搞得比较热,是一些文物学家经过鉴定,认为这副名画改叫《丝路山水图》更为合适。那个在春晚上亮相的香港地产商则是在名画改名之后从国内的收藏家手里买下来捐给故宫的,并不是从国外买回国的。

  笔者不明白,春晚为什么只字不提这幅名画长期在国内收藏家手中的事实?也不提香港地产商是从国内收藏家手里买下来而非从国外买回国的事实?是不是剪裁之后才能突出“富豪们是爱国的”这种政治正确,否则那些富豪们的形象在老百姓心中就大打折扣了呢?

  另一个相关问题是,春晚为什么不提其从流失到回归反映了旧中国的衰败到新中国的发展,是否担心这么讲违背了“民国范”这一政治正确呢?笔者这么说并不是牵强附会与没事找事,其他的节目当中也有类似的反应。比如说两岸演员共同饰演的小品《回家》当中极力渲染解放战争造成的所谓骨肉分离的悲痛,却没有提到新中国成立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小品《回家》是有利于实现两岸同胞团圆。问题在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老家在不在大陆的台湾同胞都是中国人。从政治意义上来说,从台湾到福建和从河北到河南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不过是从中国的一个省到另外一个省罢了。如果真要追根问底那“两岸分离的悲痛”,也是因为蒋家王朝为了自己一个家族的私欲而造成的,此外还有几十年来美国及其帮凶的搅和。

  何况,把台湾捧上天也并不利于祖国统一,相反的会导致其所谓“大陆体制落后”等借口的合法化。统一的前提是自信,像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台湾的笑话都是“中国有妓女——在中国的台湾省”一类,充分表现了大陆地区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都是要比台湾先进的,于是以陈映真为代表的台湾青年也就向往统一了。

  

四、反对恶搞与弘扬传统

 

  不少朋友宣称,这次央视春晚没有一个红色节目。准确的说这种说法是不太对的,因为这次春晚仅仅是把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清零了,但还有一个《黄河大合唱》的节选——钢琴协奏曲《黄河颂》,其属于延安时代的文艺经典,也应该算作红色经典之一。

  笔者个人猜测,这个节目之所以会上春晚,可能和前些日子《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引发关注有一定关系。不过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春晚当中部分节目,特别是语言类节目仍然存在“恶搞”之嫌。

  比如说,像相声《单车问答》当中宣称“世上本没有停车点,停的单车多了就有停车点”,显然是在恶搞鲁迅的名作《故乡》当中结尾那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笔者并不是不赞成化用,但也要建立在立意同样积极正面的基础上吧?鲁迅的话字里行间透着革命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创新的意义,而小品却化用来为无序停放单车的不文明行为洗地,笔者不明白,《黄河大合唱》不应该被恶搞,难道鲁迅就应该被恶搞吗?

  再比如说,冯巩的相声一开头“冯巩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恐怕有或多或少有一点恶搞李白诗歌的意思吧?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个节目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但是笔者个人认为,把一些文艺经典作品放在相声里来逗人发笑,本身就是不太合适的。如果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话,完全可以弄一些诗朗诵之类的节目。

  其实,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声节目编得都很好,比如说像传统相声《报菜名》就让人久听不厌。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艺术家们又编了很多关于节日、地名等等类似的相声,也都有经典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把一些相同事物的名字进行接龙组合,没有必要非拿文化经典逗乐玩儿。

  总之,央视春晚中所反映出的当下文艺界流行的一些思想倾向仍然是不容乐观的,改进文艺工作,让文艺作品真正让群众喜闻乐见还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