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文化

孔庆东:文革时期的文艺

时间:2018-03-07 19:00:01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孔庆东

   样板戏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但是关于样板戏的谬论太多了。政治上的我们不管,我们就管学术上的、事实上的。

  第一个谬论是:样板戏只有八个。动不动就说“八个样板戏嘛”。第二个谬论是:样板戏就是八部现代京戏。第三个谬论是:全盘否定文革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说:“文革有什么好的?文革时候中国人的生活特别贫乏。”叫“八亿人民八个戏”。全中国八亿人民,成天看八个戏。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谬论,是对那十年八亿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严重污蔑!等于说我们都不是人,等于说我和我的父辈都在地狱里活了十年。我们明明在天堂里活了十年,把它污蔑成地狱。

  这种谬论不一定是坏人说的,很多好人由于自己不重视历史,不注意读书,自己经过的历史都记不清楚,也跟着乱说。曾经有个老教授——一个老太太,她对我很好——她就是全盘否定文革的。她有一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庆东啊,文革太坏了,那个时候八亿人民只有八个戏啊。”对这个老太太,我无语,我没办法去打击她的心理,我只好什么也不说。

  前几年著名导演贾樟柯批判现在的银幕,他说:“现在中国银幕很单调。”为了批判现在,他举文革的例子,他说:“中国银幕单调到让我觉得跟文革差不多。文革还有八个样板戏呢,还有一些小文工团的演出,而现在一年只剩下两三部大片了。”贾樟柯对现在的批判我是同意的。现在我们中国每年生产的影片挺多的,五百多部,但是在贾樟柯看来都是垃圾,他说只有两三部大片。他说你看文革还有八个样板戏呢。他是批判现在,但是他举的例子也是下意识地说了一个谬论,是错误的。

  文革时期的电影

  我们先不说样板戏,我们先看看文革期间的文艺生产,看看文革期间是不是只有这八个样板戏。我简单查了一下材料,这个材料不一定准确,具体数字可能有出入。现在我们能统计到,文革期间,以中国的艺术生产能力,中国一共拍摄了92部电影。其中,30部戏剧类的,1部舞台艺术片,还有其它61部是故事片。

  其中戏剧类的:现代京剧13部、现代舞剧4部、地方戏13部——这个比例是非常合理的。我说一说剧名,老同志也许有印象:湖南花鼓戏《送货路上》、越剧《半篮花生》、粤剧《沙家浜》、湘剧《园丁之歌》、河北梆子《渡口》、淮剧《人老心红》《捡煤渣》、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河北梆子《宝莲灯》(传统戏)、吕剧《管得好》、莱芜梆子《三进庄》、黄梅戏《小店春早》《红霞万朵》。

  文革期间拍摄的故事片,我们不能一一来说它们的名字,我说一串,勾起大家的回忆:《决裂》《沸腾的群山》《艳阳天》《红雨》《无影灯下颂银针》《向阳院的故事》《黄河少年》《年轻的一代》《沙漠的春天》《阿勇》《芒果之歌》《青松岭》《创业》《钢铁巨人》《难忘的战斗》《平原游击队》《战洪图》《侦察兵》《渡江侦察记》《春苗》《山花》《阿夏河的秘密》《第二个春天》《海霞》《激战无名川》《金光大道Ⅰ》《金光大道Ⅱ》《南征北战》《车轮滚滚》《火红的年代》《战船台》《春潮急》《欢腾的小凉河》《反击》等等。

  这说的还只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还有大量的译制片。八十年代我们看中国的译制片水平为什么那么高,不是文革时代打下的基础吗?文革期间有大量的译制片。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玩电影名接龙游戏,把电影名串起来,说成长长的一段话:

  

  我是一个《卖花姑娘》,出生在《劳动家庭》,住在《鲜花盛开的村庄》,爸爸是《轧钢工人》,妈妈是《南江村的妇女》,姑姑是《金刚山的姑娘》,弟弟叫《阿福》。为了《打击侵略者》,我参加了《地下游击队》,首长给我戴上了《闪闪的红星》。我和这些《勇敢的人们》点燃了《森林之火》,迎来了一个个《战斗的早晨》。在《摘苹果的时候》,我们登上了《青松岭》,仿佛听到《前方在召唤》,于是,我们迎着《海岸风雷》,涉过《多瑙河之波》,朝着《广阔的地平线》前进。在路过《琛姑娘的松林》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敌人的《脚印》,立刻派《侦察兵》侦察。我们利用《伏击战》《奇袭》敌人,在《铁道卫士》的帮助下,打破敌人《看不见的战线》,终于使敌人《原形毕露》了。

  

  这是我小时候过的生活,却有人说我们小时候过的是地狱一样的生活,有人说我小时候生活特别贫乏。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出口成章,张口就是典故?就是由这些优秀的艺术所哺育的。当然,不是说文革时候所有的艺术都是精品,也有庸品,也有次品,但它的精品率是非常高的,精品率高不来自于大投资、大制作,而是来自于人民的良心。

  那个时候的票房其实也是很高的,但是那个时候不重视票房。你想,一场电影就一毛钱两毛钱,这么便宜的价格,很多电影的票房可以上亿——那不就是大片吗?今天的很多电影,票房几千万,导演就高兴得不得了。有些电影上映的时候,还要想方设法动用关系,其间有很多黑幕,就为了这点可怜的票房。而这个票房早就达到过,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世界电影大国。就像《闪闪的红星》这样的电影,票房多少个亿,而我们从来就没有吹嘘过,因为我们不把这个东西看得多么重要。

  文革时期的文学

  关于文革时候的文学,也有一个谬论:文革的时候只能看一个作家的作品,叫浩然,再加上一个已经死去的作家,叫鲁迅。浩然的作品叫《金光大道》,所以他们概括为“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就像“八个样板戏”一样,这是对文革文学的概括。

  文革的作品我就不说了,因为我在这里列出了几百部、上千部。文革时候的作品是汗牛充栋。我这么爱读书的人,我都多数没读过,我只读过其中的一部分。而我只读过其中的一部分,就成了一个略有修养的人。非常遗憾的是,我上了大学之后,发现大学里的文学史不讲这些作品。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曾经喜欢的、全国人民都喜欢的那些作品,现在大学里的文学史里竟然没有!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所以,我看不起大学里面的这些教授,他们是不读书的教授。我说不读书不是瞎说的,我跟他们交流过。我说,咱们的文学史怎么不写某某书、某某书?他说,那是什么书啊?说明他没读过。我再说两本,他又不知道。说明他没读过。包括一些我很尊重的教授,学问做得不错的——还不说那些坏教授——大量的当代的文学作品他没读过。他比我岁数大,那时候我是小孩,他是大人,他已经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或者讲师了,他竟然不读这些书。后来他写文学史,写到文革的时候,他写八个样板戏,全都写错了。是我给他写信他改正过来的。所以毛主席为什么说“北大池浅王八多”。我到了北大,我经常觉得我对不起劳动人民。我觉得我毕竟不种田、不干活,拿着国家的工资,不算多也不算少,我起码不能做没良心的事。那么多的小伙伴、那么多的老百姓都读过《烈火金刚》《沸腾的群山》《闪闪的红星》,他们怎么没读过呢?还要我们这些人提醒他们,才补充进去。他们怎么没有读过《平原游击队》呢?你可以说这书不好,你可以有理有据地说这书写的哪不好哪不好;但是亿万人民读过的东西,在你的书里竟然没有!这不是一个专业的态度,这不是实事求是。那我们和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

  在台湾的文学史里面多少年没有鲁迅、没有茅盾、没有郭沫若,台湾两代青年一直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叫林语堂,其次是梁实秋。那你叫隐瞒历史。你可以说鲁迅不好,你可以批判他,但你不能掩盖事实。

  我们现在的很多观点为什么没必要争论呢?因为事实都不对,都不清楚。你首先说文革没有作品,那我们还争论什么?事实上文革中的作品是非常繁荣的。当然,出版的数量绝没有今天多,不可能跟今天比。今天出版的都是垃圾。今天你到书店里看看那书有多少!很多家长都发愁不知道买什么书,我就告诉他们:不用买,那都不是书,只能叫印刷品,不叫书。

  二十二个“样板戏”

  下面我们说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来的?这个词出现于1967年5月24号《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说:“八个革命样板戏同时在京上演”。这篇文章里五次出现“八个革命样板戏”字样。这就是它的经典来历、经典来源。哪八个剧目呢?不都是京剧。有五个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这三个谁都能说出来,不容易说对的是《奇袭白虎团》和《海港》。剩下那三个不是京剧,但是也好记。两个舞剧,一红一白:《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还有一个叫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八个样板戏里《沙家浜》占了两个,一个是京剧《沙家浜》,一个是交响音乐《沙家浜》——这是中国艺术一个伟大创举,它不是京剧,不是舞剧,不是歌剧,它叫交响音乐《沙家浜》。我估计很多人没听过。但幸好今天我们有网络,可以下载。大家可以听听交响音乐《沙家浜》,气势恢宏!它用中国人的方式向中国人普及交响乐。

  1976年又陆续增加了很多样板戏,有人把它分成第二批、第三批。到1974年,《红旗》杂志有一篇文章,叫《京剧革命十年》,它说:“无产阶级培育的红色样板戏已经有十六七个了。”我现在总结一下,一共不止十六七个。后期样板戏,有京剧的:《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红云岗》——这是几个大戏;小戏有《审椅子》《战海浪》《江津渡》。有清唱剧:《智取威虎山》——其实也是革命交响音乐,还有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这从艺术形态上说都是创新。钢琴伴唱《红灯记》,人类历史上没有过这种艺术形式,古今中外没有。那个时候的艺术工作者就创新出来了,而我们现在就没有创新。还有芭蕾舞《草原儿女》《沂蒙颂》。前后加起来,样板戏一共二十二个:其中京剧十四个——十一大、三小;芭蕾舞剧四个;其它四个。其中剧目重复的有五个。

  从1970年开始,这些京剧和舞剧统一称为“现代革命京剧”“现代舞剧”。所以样板戏变成一个民间的俗称,导致后来称呼混乱。这个要理清楚不容易,但是起码大家都应该知道:不要再说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更不要说八个样板戏都是京剧。起码你应该知道还有两个舞剧吧?

  美国人眼中的文革

  前不久,美国纽约大学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叫“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革命”。发起这次研讨会的是美国的几家文化组织。这个研讨会的背景是,西方文化遇到强有力的挑战,特别是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在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手段。在这个背景下他们开了这个研讨会。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不是反对政府、反对政府干预嘛,可是它自己遇到危机了,政府出来干预了。所以这被看成是全世界正在向左转,全世界在回归社会主义。我们看到:中国有时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全世界都在畅销《资本论》,《资本论》大卖,全世界都在转向社会主义的时候,可是中国跟世界不一样。与之对照的是,西方人认为: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十分严重——道德堕落、贪污腐败、环境破坏、工人罢工等等。

  在这个会上,他们重点探讨了文化革命的价值,特别肯定了在毛主席延安文艺讲话的背景下,“文革期间,人人都是艺术的接收者。无论歌舞还是美术,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表现出真正民主,艺术家们甘愿为社会贡献,到街头、田头演出。八个样板戏得到大力推广(他们又说八个样板戏,这是不对的)。而今天的中国,艺术高度商业化庸俗化,和普通人民大众没有关系,无法企及。”

  有一个美国学者说:“去年我到北京音乐厅看演出,当演奏起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选段时,引起全场强烈共鸣,人们跟着唱,表现出对那个时代的强烈怀念。很说明问题。”这是一个美国教授,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感受。他说:“今天中国物质至上、社会不稳,劳动阶层一直怀念着毛泽东时代。”这是美国学者看到的中国的问题。

  另一个美国教授,说他现在看中国,看到了三十年代上海殖民主义的重现,资本主义重新征服了中国。他认为文革是为了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差别。他说今天这三种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分化。

  另外一个学者说,文革是对中国女性的一次彻底解放,这个我就不展开了。他说毛泽东鼓励妇女在各个领域与男人平等。还有人说,中国文革的教育制度,使每个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文化普及,工农兵能上大学。对比起来这又是今天的一个倒退。还有讲到干部参加劳动、干部腐败等这些问题,包括犯罪率的问题、道德沦丧问题。我就不细细介绍了。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