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文化

曾任山西副省长的反腐作家,谈了谈前同事前领导

时间:2018-08-09 10:29:57  来源:政事儿  作者:何强

   十几年前,作家张平因《天网》、《十面埋伏》、《抉择》、《国家干部》等反腐小说而被公众所熟知。

  时隔十四年后,张平携新作归来。

  近日,他的最新反腐长篇小说《重新生活》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延门市委书记魏宏刚因贪腐落马后,其家人和亲属的生活从曾经的光环四射到坠入深渊,而后又重新融入普通社会、振作开始的故事。

  小说不再聚焦于官场宏大的反腐败斗争场面,而是将叙事重点逐步向与腐败者有关联的社会平民阶层深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跃然纸上。

  作者张平的另一身份是一名副部级官员。他于2008年至2013年担任山西省副省长,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二届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

  十八大以来,山西很多落马官员张平都认识,不少还是他的同事和以前的领导。

  近日,张平接受“政事儿”(微信ID:xjbzse)独家专访谈他的新作。他表示,“这才是我的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

  谈到山西前同事的落马,他坦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些同事落马前,很少能察觉到他们与平时的言行有什么差别和不同。是隐蔽得太深了,还是人性本就如此?或者我们看到的永远都只是虚假的一面,而真实的一面即使是他们的亲人和孩子也很难看得清楚。”

  “我想,这也正是腐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在。对文学创作来说,这也恰恰体现了作品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张平说。

  “家庭和亲属是每个落马官员绕不过去的一道重坎”

  “政事儿”(微信ID:xjbzse):这部小说是你搁笔十年后的新作品。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这部作品?其间做了哪些准备?

  张平:其实这部小说的构思在七八年前就有了。家庭和亲属是每个落马官员绕不过去的一道重坎,当这些官员沉陷时,他们的家庭也会一同沉陷。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席卷全国,声势、规模、手段、力度均前所未有。有个词语用在这里很合适,“迅雷不及掩耳”。可以说,很多腐败干部在被突然立案审查时,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即使有,当纪检监察人员突然出现在眼前时,脑子里也同样一片茫然,一片空白。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象过,也不敢想象、不愿想象像自己这样的领导干部会从万众仰慕的人上人,顷刻间沦为万人唾骂的阶下囚。宁可心存侥幸,同类相比,也不愿有什么负罪感。

  山西是腐败重灾区,被称为“塌方式腐败”。随着一个个官员的落马,许多家庭瞬间解体,各种各样的人生悲剧随着一个人的倒掉而频频发生。其实包括他们的家属,同样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孩子和亲人面前,始终表现出一副正气凛然、刚正廉洁的形象。

  因此一旦当他们出事时,受到打击最大的往往是他们的孩子和亲人。除了精神上的打击和垮塌,他们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去承受和适应普通老百姓那样的生活。

  但平日里他们已经十分习惯了与老百姓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上层社会”的“上层生活”。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艰辛困苦,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超级“黑洞”。这其中的巨大反差,对他们来说陌生而又恐惧。从不适应到适应,往往是一个十分惨烈的过程。

  这些对小说家来说,应该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所有在任官员来说,也希望是一个重要警示,一个严正提醒。创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故事和人物,素材俯拾皆是,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积累,并没有刻意准备。

  “政事儿”:相较于其他几部作品,为什么说这部小说才是你真正的反腐作品?

  张平:以前的几部作品,其实写的都是干群、党群关系,即使像《抉择》,最主要内容依然是党群关系,描写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新社会形态中,执政党与人民、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

  在创作《天网》这部作品时,当时还不能在文艺作品中说我们党出现了“腐败”这样的字眼和话题。也就是说,我们党有不正之风,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贪污受贿,但不能说我们党有腐败。

  直到写作《抉择》时,才第一次用了“腐败”这两个字,甚至用了“集体腐败”这样的语句。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重大突破,闯了一个禁区。与其说《抉择》、《天网》、《十面埋伏》是反腐作品,倒不如说是描写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良性回归。

  《重新生活》则完全是腐败对一个家庭、一个区域以至一个社会的戕害和摧残。通过对一个区域的主要官员腐败的陈述和描写,展示了腐败给整个区域带来的难以想象的巨灾大难。这种系统性、组织性、全局性腐败所导致的危害是所有人都应警醒、都应深思的。有人说,《重新生活》是一种灵魂反腐、终极反腐、别样反腐,我赞同这样的说法。

  “我在任副省长前,就有人告诫过我,当了领导,你就很难能听到真话了”

  “政事儿”(微信ID:xjbzse):这部小说叙事重点不在市委书记魏宏刚,而是以其落马为起点,着重描述了围绕他的亲朋好友们。为何这样处理?

  张平:对儿女亲属的放任纵容,对久享特权的毫不自知,对百姓生活的麻木不仁,对利益输送的无动于衷,几乎是所有腐败分子的共同特征。

  一个官员的腐败过程,常常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国的领导干部,很多都是从乡镇干部一直当到市长省长,从学生会主席一直干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一辈子几乎都是在做领导工作。这样往往权力越大,听到的赞美声就越多。时间久了,距离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就会越来越远。这也是一些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很容易陷入奢华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新生活》就是想提醒人们从社会和生活的另一面看这样的问题,并能真正感受到这其中的重大危害。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当一个人无权无职,成为普通百姓时,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才能看到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政事儿”:你在山西任职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张平:我在任副省长前,就有人告诫过我,当了领导,你就很难能听到真话了。几年下来,觉得这确实是领导干部中的一个通病。有的干部终生都在为提拔升职而处心积虑,平日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对民间疾苦毫无感觉也毫不知情。长年当领导,往往自觉高人一等,可能会与老百姓渐行渐远。

  一个权高位重的领导干部,下去考察调研也好,检查督促也好,通常得到的信息和情况往往都是最好的、最圆满的,当然也是领导最希望看到的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与结果。如果你不加甄别,不做思考,就很容易被迷惑被蒙蔽。时间长了,会让你对很多问题和情况做出偏颇甚至完全相反的判断,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让你做出错误决策。

  而那些敢于说真话、实事求是的干部,反倒会让你觉得不高兴不满意不喜欢,甚至很扎眼很厌烦。于是,说真话干实事的干部就越来越少,说假话说空话说奉承话的干部就越来越多。你想要什么,下面就能给你提供什么。你想要哪方面的做法经验,下面就能给你找出哪方面的典型和标杆。会让你觉得处处艳阳高照,莺歌燕舞,而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你就很难碰到很难发现了。在基层工作处处都能看到的问题,当了领导干部后,反而很少再能看到了。

  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失职渎职、高高在上,玩忽职守以至腐败奢靡行为也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一个地方主官的彻底腐败,必定造成系统性、组织性腐败”

  “政事儿”(微信ID:xjbzse):小说里市委书记魏宏刚仅在引子中出场,但他又似乎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为何要这样处理魏宏刚的角色?

  张平:他是这一切包括整个家庭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他必须为这一切终身负责。对他的惩罚不仅仅是牢狱之灾,而且是至死无法摆脱的精神鞭挞。

  身为市委书记,曾在这个市工作了很多年,可以说,这个地方的所有问题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医疗、住房等,所有领域都渗透着他的影响。等他落马后,他的子女亲属所面临的难以解决的困难,可以说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在特定政治、社会环境下,一个清官、廉吏往往会带来湛湛青天,一派清气。同理,一个地方主官的彻底腐败,则必定会造成系统性、组织性腐败,伴随而来的最大恶果就是区域性整体腐败。

  “政事儿”:也就是说,一个地方主要官员腐败了,这个地方很可能会一败到底?

  张平:是的。在腐败的魔爪之下,人人无可幸免,当然也包括他的亲属和子女。

  也许只有到了如此的结局时,他的儿女和亲属的遭遇才会让他痛心入骨,悔恨终生。

  反过来说,一个地方主官,当你的孩子和亲人也深陷你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同老百姓一样生活的如此艰难困苦时,你还会无动于衷、不知悔恨、毫无感觉吗?

  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主要立意,是一种“别样的反腐”。

  “山西这些落马官员我不仅认识,很多都还是同事、以前的领导”

  “政事儿”:你在山西的任职经历有没有给这部小说带来创作灵感?之间有关系吗?

  张平:当然有关系,而且有十分深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别说市委书记了,就是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也是一个很大的官员。老百姓想见到他们,想给他们认真地反映情况和表达诉求,真的非常不容易。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任职经历,很可能对这样的一个干部群体一无所知,甚至会感到十分神秘。

  十八大以来,山西被形容为“塌方式腐败”重灾区,山西籍落马的腐败官员居全国之首。说实话,我对山西这些落马的官员不仅认识,很多都还是同事,还有不少是自己以前的领导。除了那些副省级领导,还有几十位厅级市级的领导干部。

  他们每个人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我至今还记得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的言行举止。事实上每一个落马官员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活生生的事例和经历。

  特别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些同事落马前,很少能察觉到他们与平时的言行有什么差别和不同。是隐蔽得太深了,还是人性本就如此?或者我们看到的永远都只是虚假的一面,而真实的一面即使是他们的亲人和孩子也很难看得清楚。

  我想也正是腐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文学创作来说,恰恰体现了作品的丰富性和鲜活性。

  “政事儿”(微信ID:xjbzse):经历十八大反腐后,山西政治生态由“乱”转“治” ,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张平:由乱转治,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无禁区、重拳反腐形势下,各行各业,上上下下,不论是作风还是言行,都有了明显进步。

  但反腐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这些年,由于网络媒体的发达,由于一些言论的误导,人们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诉求也越来越理想化。对于反腐倡廉也一样,好像今天打倒贪官,明天就能沧海桑田、乾坤翻转。

  事实上一个区域查处一个贪官,要让整个区域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恢复平衡,让一切都好转起来,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我们的水质一旦被污染,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会变得很弱,要让水质重新还原,不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成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重新生活》的主题,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清除腐败根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当贪腐者及其亲属家人褪下光环,融入普通生活时,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则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都在生活着的生活。他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去适应和承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真正精彩的人和故事,远远没有进入自己的创作范围和文学构思”

  “政事儿”(微信ID:xjbzse):书中很多场景与某些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相似。这些细节,有参考真实案例吗?

  张平:这是个细活儿。比如一个双规前的宣布内容,我就询问了十几位纪检书记和多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每一个用词都必须严格规范,必须合乎双方的身份和当时的场景,合乎纪检条例和有关规定。还有纪检委对违法违纪嫌疑人实施的住所搜查,这里面涉及纪检条例和法律规定多方面的常识与知识。

  非常难,一句话一个行为常常要查阅很多资料,所有的言行举止都须在法律和规则框架内,否则就是问题,就是出格,就失去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严肃性。

  这也正是现实题材十分难写的一个方面。现实题材描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事物,必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

  “政事儿”:你在后记中说,“没想到小说能写成这个样子”,“起笔时,不论人物还是情节,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你设想中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张平:文学创作,因人而异。有的作家写作,更富于冷静和理性,事先有成熟的样稿和详细的大纲,然后不慌不乱,有条不紊地开始创作。而有些作家则相反,有个开头、结尾和故事,就大笔一挥,哗哗哗哗地写下去了。我大概属于后者,而这种写作方式则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大量的素材占有。《天网》、《抉择》如此,《十面埋伏》、《国家干部》也是如此。

  《重新生活》的开头是几经修改才定稿的,特别是一开头对市委书记立案审查的现场宣布,是根据很多朋友的建议加上去的。

  “政事儿”(微信ID:xjbzse):2015年你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谈及这部正在创作的小说。它在现实中有原型吗?

  张平:说实话,这部作品,还真没有直接的原型。因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不少。还需要找什么原型?平时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只要你想写,尽可随手拈来。

  而真正精彩的人和故事,还远远没有进入自己的创作范围和文学构思。这也需要冷却、沉淀,需要理性思索,需要不断地取舍和判断。

  有人说了,以你的经历,应该写一部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作品。我想我现在肯定还没有这个能力,也肯定不具备这样的积累,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占有素材和熟悉生活只是第一步,如何取舍,如何权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我们真不希望让这么多重大而悲壮的生活素材留给下一代去描写。对一些年轻的作者,我常常给他们说,要想成名快、读者多,就写现实题材吧,当代重大的关注民众、关注变革、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历史变迁的现实题材。

  唯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社会带来积极效应,给人民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信心,为时代留下印证。当代作家中,需要有一批这样的作家。

  “让领导干部都能放下身段,真正成为百姓中的一员”

  “政事儿”(微信ID:xjbzse):通过这部作品,你希望传达出什么?

  张平:珍惜反腐得之不易的成果,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放下身段,真正成为百姓中的一员。为了老百姓的福祉和利益,没有什么放不下、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作为地方主要领导,首先你是否知道当地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老百姓能承受得起吗?你身边的孩子有失业的吗?有外出打工发不了工资的吗?有上不了大学的吗?有看不起病的吗?你的亲戚里,有幼无所学、老无所养、住无所居、病无所医、老无所获的吗?

  像老百姓一样的生活,真有那么难吗?如果真的很难,甚至无法承受,那我们所说的一切,老百姓还会相信吗?我们又能用什么取信于民?

  “政事儿”: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如果远离百姓的生活,就不会真正体会到百姓的甘苦?

  张平:对。只有体会到百姓的甘苦,才能真正下决心去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想表达的主题之一,不知道能否让领导干部们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政事儿”: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也更关注落马官员本身,而对其亲属、家人所面临的舆论压力、社会问题等,少有关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公正地说,这也是社会和文化自我净化的一种机制和功能。一个人之所以轻易不敢违法犯罪,他首先考虑的是家庭和儿女。上有老下有小,他得为这些人负责。

  即使如今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对这些人一视同仁,他们的工作、学业和求职都不应该受到影响。但一个人违法犯罪,必然会殃及家庭和亲人。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会因你的罪错付出昂贵的代价。

  “贪贿成为文化时,危害的绝不仅仅是下一代、下几代”

  “政事儿”(微信ID:xjbzse):在后记中你提出了贪腐文化,会危害几代人甚至更长久。如何理解贪腐文化对社会的冲击?如何消除这种影响?

  张平:腐败侵蚀的是人心,侵蚀的是人的道德、思想和人的行为准则,侵蚀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

  当贪贿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时,必然会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沉疴和桎梏,要清除它,须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更持久的岁月,更惨痛的努力。

  它危害的绝不仅仅是下一代、下几代,一定会更长久。我以前说过,一个池塘里钓出一两条大鱼,那是鱼太贪吃了。假如一个池塘死了一片一片的鱼,那可能就是水质有问题了。

  道德和文化重建是重要的因素,但关键还是制度的健全和建设。如何巩固反腐倡廉的成果,如何让反腐永远在路上,最终成败还是靠制度。只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全民反腐、制度反腐,才有可能让大面积腐败行为得到有效根治。所以重拳反腐,功德无量;重整纲纪,国之大幸。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新京报记者何强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校对范锦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