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经典

陶冶:“文革”中科技之花遍地开

时间:2017-01-11 14:31:16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陶冶

 

  昨天2016年科技奖颁发了,屠呦呦上台领奖了。这事儿没令我惊讶,觉得是应该的。但是去年却因为没人提名,她没得奖,这一年这个奖项就空缺了。今天我又点开了关于她的报道,摘下了下面的文字:

  2016年3月8日,该局办公室官网发布了推荐屠呦呦研究员申报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公示。

  推荐理由是:在青蒿素发现与药物研发方面的重要成就。

  推荐单位意见为:屠呦呦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末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致力于青蒿素抗疟研究。受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她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解决了青蒿素提取的技术难题。在极端困难的科研条件下,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并以身试药,首次将青蒿素用于抗疟临床,证实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因其在青蒿素发现方面的成就,屠呦呦获得197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奖章。青蒿素还在1986年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

  青蒿素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抗疟治疗耐药性难题,至今仍然是国际抗疟第一线用药,已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是对世界医药学所作的重要贡献,也对我国国防、援外、保障人口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及2015年度美国哈佛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鉴于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与药物研发方面的重要成就,特推荐申报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末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致力于青蒿素抗疟研究。”“因其在青蒿素发现方面的成就,屠呦呦获得197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奖章。”

  这两句话就表明屠呦呦的研究和发明是在那场被强人定为“浩劫”中。

  在所谓的“动乱”和“浩劫”中,咋还有这么一些人在“为谁辛苦为谁忙”啊?这对于今天50岁以下的人的多是不理解的。那时候没有发财念头,也不想工资外再赚钱的。那时候是要叮在岗位上当螺丝钉的。一天8小时不算,有时还要加班、打夜班和星期日义务劳动的。这些都没报酬。但谁也没怨言,因为国家已经给你工资了。

  “改开”后首先是演艺界兴起了“走穴”,接着出现了保留公职下海经商。至于“多赚钱”的门道就更多了,什么“回扣”啊,“辛苦费”、“好处费”啊……层出不穷。到李克强上任后又出来个“多点执业”。真的大大地满足了想发财或者捞外快人的欲望。在这种形势之下,能耐住性子甘于寂寞几十年如一日(例如一生只做一件事儿的赵忠贤院士)实在是“稀有”了!但是,在“文革”想私自钻营谋取“外快”的人却是稀有又稀有的!

  最近一网友给我留言:

  2017-01-02

  乡村匹夫 08:53:54

  现在袁隆平被美国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之后,竟然偷偷摸摸搞起了20余年的转基因,危害国人健康。现在到了还原真相的时候了。真正的杂交水稻之父,就是咱梅河口的李贞生,到了钩沉李贞生真实历史的时候了,并且唯有陶老堪当此任。

  天天想 16:37:39

  你好小同志!你怎么知道李贞生的?我只知道海龙县有个草绳育苗种稻的发明人,是朝族。我采访过他。

  天天想 16:37:52

  70年代的事情

  天天想 16:38:12

  如果知道就提供线索

  天天想 16:38:40

  我6月份回去住4个月。有时间看看他。

  天天想 16:39:43

  我都为邵本良说了真情。他被定位大汉奸啊!

  天天想 16:45:16

  我写的文章还在网上,陶冶:邵本良对杨靖宇是明打暗帮 - 历史 - 红歌会网  (http://www.szhgh.com/Article/wsds/history/201509/96109.html)

  天天想 16:46:17

  这样的人我都能给他说公道话,可想而知我是啥人啊?

  乡村匹夫 17:11:02

  我今年61岁,当年在生产队干农活的时候,不到20岁。那个年代的社员给农业做出贡献的人是牢记一辈子的。梅河口的李贞生、柳河的林若山当时是我们眼里的大科学家!

  乡村匹夫 17:12:53

  你说的邵本良是当年活动在柳河孤山子一带是那个土匪头子吗?

  天天想 17:45:37

  是的。他是爱国的,他是假打杨靖宇的。日本人发觉后把他弄死了。杨靖宇失去了运输大队长,最后坚持不下去了。

  乡村匹夫 18:10:06

  我在读《邵本良对杨靖宇是明打暗帮》。

  天天想 18:21:32

  乡村匹夫 18:47:14

  李贞生身体好吧?有80岁了吧?

  乡村匹夫 18:48:27

  如果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那么李贞生就是杂交水稻的爷爷!

  天天想 21:16:37

  天天想 21:16:54

  我不知道啊

  天天想 21:17:10

  你怎么知道这个事儿的?

  天天想 21:27:46

  能提供线索最好!

  2017-01-08

  乡村匹夫 18:29:05

  李贞生文革期间在海龙农研所

  乡村匹夫 18:33:38

 

  中国杂交水稻的真正奠基人。李贞生是真正的杂交水稻之父。(2010-12-08 15:26:07)

  转载▼

  标签:杂谈

  他是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河洼公社农民,在1967年培育出杂交水稻,1968年同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一起为各地培养杂交水稻种子,1970年东北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当时编入中学课本作为教学内容,还拍了科教电影。他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

  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

  如果中国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话,那也应该是李贞生,或者广东、福建的其他专家。其实,这方面取得成绩的人当年不计其数。原来在七十年代初中国的杂交农作物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这究竟算谁的功劳?

  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完全是一种国家行为,始终是有组织、有规划、合作攻关的整体工程,每一项重大研究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早在互助合作化时期,农业上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对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和推广的工作。1957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按照当时的规划,把培育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关科研部门培养的优良小麦、水稻新品种以及杂交玉米、高梁等就开始在生产中推广。这些新品种还不断更新换代,使农业产量逐渐提高。1966年全国召开了第三次农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在会上各地交流了经验,同时推荐了72个新育成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良品种。当时各级政府、各地人民公社对农作物改良和育种工作都十分重视,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选育和推广良种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早在1971年良种种植面积就达到其总面积的80%;杂交高粱播种面积在全国达到20%;杂交玉米约占三分之一;小麦抗锈、抗倒伏、高产品种更是普遍推广。

  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例如,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花育一号”、“花育二号”以及“单丰一号”、 “牡丹一号”等新品种,都使产量获大幅度增长,亩产都达千斤以上。其中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验方面,袁隆平也不是最早获得成就的人。例如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朝鲜族),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又一起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同时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如果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话,那也应该是李贞生和他的同事们。他们的试验成果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李贞生等人的成果,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由于李贞生没有多少文化,不会写论文,又去世较早(至今己20多年),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有得到。而后来袁隆平却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杂交水稻之父”等数不清的殊荣。

  袁隆平小组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是从1964年开始的。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袁隆平小组的杂交新品种实验成功,1976年即被批准大面积推广种植,结果使水稻产量增产20%以上,亩产达600多公斤。这的确是当时农业科技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就当时来说我国从事水稻品种培育和实验的并不只有袁隆平小组一个。在全国约有十六七个科研单位和上百研究人员,有上万个农村公社、生产队的农民从事这项工作。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出现的新品种如百花争艳。在那时水稻亩产600多公斤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许多新成果在当时《人民日报》上公布、报道过。在当时全国并不知道有个袁隆平。1978年国家农林部在海南岛崖县召开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当时被称为“三杂”)育种推广工作会议上,当时有十多家介绍了经验,其中也没有袁隆平。袁隆平的真正扬名,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事惰。在八十年代,由于分田到户和解散人民公社,各地的良种实验和推广己经变得十分困难,大部分工作停止了。这也是造成从1985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下降、进入长期徘徊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袁隆平又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先后使亩产达到700公斤、800公斤。但在目前我国南北各地的许多水稻品种都接近吨粮(亩产1000公斤)的惰况下,他的品种己看不出什么优势。近几年袁隆平不断发出向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以及“转基因”挑战的宣言,但实践上是否实现还待时日。如果说当初是杂交水稻成就了袁隆平,那么在其后来的光环中则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宣传舆论的作用!

 

  吉林省李贞生比袁隆平1977年开始在湖南实验推广杂交水稻早了7年。(2010-12-08 15:21:46)

  李贞生则是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农民,1967年人工培育杂交水稻成功,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粳稻的人,他已经去世20多年了。1968 年,李贞生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一起培育杂交水稻种子,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当时被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三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此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有资料记载,辽宁省在 1970开始,和吉林省一起实验推广杂交水稻;比袁隆平1977年开始在湖南实验推广杂交水稻早了7年。

  李贞生的杂交水稻的全称是温汤去雄远缘杂交,此成果当时在世界也是首例。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其特点是粒大饱满,杆高,抗倒伏,抗病力强,抗旱,高产。在当时能提高百分之15左右的产量。1974年在海龙县已推广2万余亩,并已为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和社、队,提供玉米稻种三十多万斤!当时的玉米稻以在全国范围推广。1978年李贞生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并与国家领导人和参加大会的科学家一起合影留念。李贞生由于他没有文化,不会写论文,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得到。

  乡村匹夫 18:35:0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5104f0100nvp0.html)

  中国杂交水稻的真正奠基人,南有黄耀祥,北有李贞生

  只看楼主

  乡村匹夫 2017-1-8 18:41:45

  中国杂交水稻的真正奠基人,南有黄耀祥,北有李贞生

  宏彦李度摆

  副总理

  中国杂交水稻的真正奠基人,南有黄耀祥,北有李贞生.1958 年,广东著名水稻育种家黄耀祥就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杂交籼稻品种“广场矮”堪称世界首创。比后来在国际上曾经轰动一时,由设置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才育成的、被称为奇迹稻的“IR8号”早了数年。当时袁隆平在教农校,还没有机会观察到杂交水稻。至60年代中期,广东省基本实现了早稻品种矮秆化,大面积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一举改变了广东省传统的“早四晚六”(指双季稻产量早稻占四成,晚稻占六成)的早稻低产面貌。与此同时,矮秆水稻迅速向中国南方各省扩展,至1965年全国矮秆品种植面积达到2400多万亩,每亩产量提高50公斤以上。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在全国年种植面积最高达1.5亿亩,其中“广陆矮4号”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之大,利用时间之长,为矮秆品种之冠。“桂朝2号”在云南省宾川县作中稻种植时,最高亩产达1045.4公斤,创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现在袁隆平公司推销的高价超级稻,产量也不过如此。)到1981-1986 年,该品种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1.4亿亩,增产稻谷50亿公斤以上。黄耀祥的“水稻矮化育种”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袁隆平在国际政治、经济界长袖善舞,甚至获得美国科学院巴结不同,黄耀祥受到世界水稻育种专业科技人员的由衷敬佩。他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培育出大规模实用杂交水稻并推广的人,他为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李贞生则是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农民,1967年人工培育杂交水稻成功,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粳稻的人,他已经去世20多年了。1968 年,李贞生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一起培育杂交水稻种子,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当时被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三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此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有资料记载,辽宁省在 1970开始,和吉林省一起实验推广杂交水稻;比袁隆平1977年开始在湖南实验推广杂交水稻早了7年。

  李贞生的杂交水稻的全称是温汤去雄远缘杂交,此成果当时在世界也是首例。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其特点是粒大饱满,杆高,抗倒伏,抗病力强,抗旱,高产。在当时能提高百分之15左右的产量。1974年在海龙县已推广2万余亩,并已为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和社、队,提供玉米稻种三十多万斤!当时的玉米稻以在全国范围推广。1978年李贞生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并与国家领导人和参加大会的科学家一起合影留念。李贞生由于他没有文化,不会写论文,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得到

  乡村匹夫 2017-1-8 18:42:46

  上述资料都是网上的,不知是否确切。

  我也不无怀疑,就点开了上述域名,还真有这样的文章在网上保留。

  我是海龙县人。“改开”后海龙县撤县建市名曰“梅河口市”。其实还是那个老海龙县。我是本县土生土长的。对于通化农研所那是很熟悉的,就设在海龙镇西边,当时很有名的。他们培育了好多良种,为通化地区乃至东北是很有贡献的。他们是为集体经济服务的,推行私有化后逐渐萧条了。

  文中还提到海龙五七中学。那也是咱海龙县的骄傲啊!毛主席发出“五七指示”后,当时的海龙四中贯彻落实开门办学,自建了工厂以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干。这个工厂请来的老师傅都是工业战线的佼佼者。他们到学校后也大显身手,实践加理论教学相长自身也有很大提高。当时进驻学校的大老粗(工农干部)王成立主持学校的斗批改,被誉为“大老粗改造洋学堂”。我还被县里抽调去蹲点写教育革命的小读物,所以对五七中学的人和事儿是比较熟悉的。打那开始海龙四中更名为“海龙五七中学”。校长的图像都贴到火车车厢里。后来把他调任管文教的副县长。校办工厂普及了,县教育局还设了校办公司,专门负责管理校办工厂。这些校办工厂不仅跟社队企业一样繁荣了经济,也培养了人才。当然“改开”后随着私有化的推进萎缩了,渐渐也倒闭了。现在看究竟谁错谁对?不言而喻了!

  至于说“文革国民经济到了崩毁边缘”,简直成了笑话!所有的企业不是国家的就是集体的,没有开不出工资的,而且都给国家上缴利润。“改开”后为了增效竟然推行“减员”的改革让千百万工人下岗自谋。还声称要“杀出一条血路”“砸碎铁饭碗”取消“大锅饭”,污蔑说“大锅饭养懒汉”。这样,凡是能继续坚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也多是毛泽东时代培养教育出来的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

  我不认为上面文字都是确切的。但那时候的人认真做事儿,当家作主,积极为国家做贡献是不可否认的。这里说的仅仅是农业战线的。现在袁隆平已经功成名就了,我无意颠覆他的成就。但是任何一项发明恐怕都有多人动手或参与。科技方面就在于谁的名望高了,谁的影响大了。李贞生已经不在世了,但是我对玉米稻还是记忆犹新的,当时大伙都说产量高是高,但是不好吃(跟正常水稻相比)。所以我也没吃。而袁隆平搞的杂交水稻肯定会好吃的。至于他搞的是不是转基因水稻,我也不知道。这会儿发表出来也请专家们和知情者发个声吧!

  在这里还坚持我的习惯,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人和事儿,我都赞成并支持!由衷地向那些敢于探索、主动发现、刻意发明的成功者致敬!

  2017年1月10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