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经典

蔡和森的牺牲,也许改变了历史进程

时间:2018-10-21 13:23:17  来源:书林斋  作者:孔鲤

   「下午一点前我一定回来,要是我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

  在雾霾又起的北京敲下这句话时,我尚且有那么一丝伤感,而将近九十年前的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当他微笑着和妻子李一纯说出这句话时,是那么地淡定和从容,所谓生死置之度外,不过如此。

  当他的哥哥蔡林蒸在东征中牺牲时,他说:「革命就是不免有牺牲的,我们不应该过分为死者悲伤,而应该沿着烈士的道路继续前进。」这话说得颇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当他自己也这么做的时候,人们才会回过头来惊呼,原来这个人早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他对李一纯留下的那句话同样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自那以后,他就被顾顺章出卖,进了狱中。而他在狱中经历了什么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何止是这些,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我们不知道他的遗体在哪里,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他死于哪一天。

  直到本世纪初,才从解密的档案中用逻辑推理推算出来,蔡和森同志牺牲于1931年08月04日,年仅三十六岁。

  经常会有人问这个问题:蔡和森如果没有牺牲,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人们对蔡和森的惊人赞叹,这样一个理论家,看得远、志气高,从他流传后世不多的文章里,我们也能看出他对中国未来的惊人判断,再加上他曾经有过旅洋经历,可以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不像毛泽东那样,也许中国革命的进展就大有不同了。

  也因此,蔡和森与赵世炎,堪称中国革命中最大的损失。

  历史不容假设,那是因为发生的已经发生了,但这是表面上的看法。

  在历史唯物主义里,历史趋势是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转移的,所以无论有没有蔡和森,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定会成功,没有了蔡和森,也有毛泽东根据各种调查经验实事求是地带领着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这是因为历史趋势是由本质决定的,解放战争是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因此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就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虽然历史趋势是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转移的,但历史趋势是所有个人意志的加成。所以在历史唯物主义里,虽然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存放的位置的,可是这不重要,因为道路是曲折的,尽管最终结果一定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过程却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

  所以,蔡和森的牺牲,也许改变了历史进程。

  蔡和森的成长,是与过去无情的决裂。他的父族和母族都和曾国藩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作为乱世成长起来的青年,蔡和森很早就明白了地主阶级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于是他毅然和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一道,和过往的一切说再见,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尽管那时他还不曾选择马克思主义,但他已怀揣着一颗经世济民之心,迈向天下。

  蔡和森的老师杨昌济在临终前写给章士钊的信里正式推荐了毛泽东和蔡和森,在那封信里杨昌济是这么说的:「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是当时一等一的大学者,结交的都是蔡元培等一干名流,曾留学日本、英国,平生识人无数,但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在了这两位身上,着实是慧眼如炬。

  人们常说毛泽东个性张扬,天不怕地不怕,那蔡和森呢?蔡和森是不是那个温润如玉呢?其实不是,蔡和森的豪情壮志,其实丝毫不见得比毛泽东差,只是他是满腔热火藏在心中,毛泽东则是仰天长啸睥睨古今。

  蔡和森就曾在写给毛泽东的信里表达过对杨昌济的不认同:「前亚细亚报薛某者,今欲重整旗鼓,请师担任学术上之撰述,师颇有羞与为伍之意,辞之;然可荐信绍介,师言惟欲屈节。」这件事说的是,政界要人薛可大,想聘请杨昌济担任《亚细亚报》的学术概述,而杨昌济则认为和政治人物牵扯是「屈节」,坚决不愿意。蔡和森则表示了不认同,他不止一次提及,自己有下地狱的准备。

  读到这封信时,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想起另一个湖南人。距离蔡和森写这封信时,那个湖南人已经牺牲整整二十年了,那个湖南人说的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和森的那封信写的是:「弟思大仁大勇,普度众生,非入地狱不行,究为所谓屈节。」「弟意现在当得一班正人立恶志,说恶话,行恶事,打恶仗,争恶权,夺恶位,加入恶界,时时与恶为缘,时时与恶战,时时与恶和,操而纵之,使自我出,支而配之,使自我生,演而进之,使自我发;然后,将万恶纳之袖中,玩之掌上。」「将此万恶捣之碎之,烧之溶之,锻之炼之,碎之磨之;神而化之,使成美质之原子,新而明之,使成优秀之国民。」

  何等气魄?何等胸襟?何等壮志?可以牺牲一切的决心,不止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还有自己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包括事业、声名、本领,有时甚至是尊严。而这时的毛泽东,只是把与薛可大的合作视为「暂时的手段」,还不曾像蔡和森那样已经立下了甘入地狱的壮志。

  顺便一提的是,那个湖南人,是谭嗣同。

  毛泽东见识远大,往往看得远、看得切,这是因为他重视实地调查,通过实践,来发展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再实践,因此他高屋建瓴,无往而不利。就像他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说的那样:「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在我看来,这段话实在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领会并做到了这段话,其它就不必再读了。

  蔡和森不一样,蔡和森作为理论研究专家,他比毛泽东的理论水平更扎实,甚至可以说比当时极大多数人的理论水平都更扎实,这些理论来自过往的所有现实材料,所以早年的蔡和森看得比所有人都远。

  是的,所有人。

  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1920年间,他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一定要建立一个组织,成为「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在这封信里,他系统研究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然后立场坚定地提出中国只能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必须让无产阶级登台,才能取得彻底的成功。而也因为中国的无产阶级还未觉醒,所以必须组织它,才能发生作用。于是蔡和森在这封信里,不单单是提出了口号,甚至连方针和步骤都也全部给出。

  与此同时,在这封信里,他还非常诚恳且坚定地对毛泽东这么说:「我预料三五年中,中国必有一个克伦斯基政府出现。换言之,必定有个俄国的二月革命出现,主持的人必为一干摇身一变的旧军阀政阀财阀。而结果产生一个不牛不马的德奥式的革命政治。这样一回事,我预料有少数青年也会参与其中,但我不愿你加入。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

  犹如预言家一般,蔡和森神奇地预言了中国在接下来的三五年里一定会有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尽管名称他无法预测,但他确实已看到了本质。

  正因为看到了本质,才会看到历史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才会看到每个阶级的局限性,才会知道什么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恰如他在同年给毛泽东的另一封信里,预言了二战必然爆发、预言了二战必然爆发于中国、预言了二战过后无产阶级一定会在中国取得革命的胜利:

  「殊不知迟一点儿资本家的大战又起了,伏尸流血又不知几千百万,而战死与破产及生活昂贵的大祸,都是无产阶级受了,战胜的中产阶级又不知道要得到好多的赔款和殖民地,而战胜的托拉斯的组织将越发巩固,工人真是动也动不得了!第二次资本家的大战战场必在中国。我们还不应准备么?」

  要知,那时的毛泽东,也只是产生了中日二十年内必有一战的粗浅判断,还远没有做出预判和分析,而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蔡和森,就已经能够初步得出这种超前二十年的预测,甚至已经将中日之战放在了二战的视角里看待了。于是后来毛泽东能写出《论持久战》也不足为奇了,用唯物主义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全面、可靠、扎实。

  蔡和森可能走得太远了,远到人们还根本来不及检验他提出的预测。

  不过作为蔡和森的挚友,毛泽东一旦接受了这个理论,便「没有一个字不赞成」,毛泽东创办过《湘江评论》,经历了驱张运动,寄希望于谭延闿过,甚至想过湖南自治,这些路都失败了,在1920年年底写给蔡和森的信里,终于承认「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

  从这一刻起,他二人终于在信仰上归为一处,没有再变过。

  一个是通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断实践经历了不断的失败最后得到的宝贵经验,一个是通过研究十月革命的成功和巴黎公社的失败最后得到的宝贵理论,殊途同归。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精华,至于王明、博古这些马克思教条主义者,则必然失败了。

  也因此,如若那年蔡和森并未牺牲,以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准判断和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也许第五次「反围剿」就不会一败涂地。

  可惜那时他已经去了香港,并且过早遇害。

  他的精准预判还不止这些。1922年,国共合作还没开始时,他就已经看出了汪精卫将来遇到挫折一定会投降,于是1927年汪精卫宁汉合流,1939年汪精卫投靠日本,蔡和森的这种毒辣眼光若是早早被人重视,后来人也不会过于轻信汪精卫。

  而对于孙中山,他其实也颇有微词,这不是来自人品道德上的质疑,而是从本质上看孙中山。他认为孙中山是革命不假,可是孙中山的革命在不断和各地军阀寻求合作:「孙中山若可和曹锟携手,若可梦想与北洋派妥协来统一,那末,早就应该效法康有为、梁启超,何必革命?」

  语气虽然嘲讽,但实质一点不错。蔡和森从来都不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相反他更加看重义和团,他在《义和团与国民革命》里,是这么比较二者的:「辛亥革命表面上似乎比义和团运动进步一些,因为形式上和精神上都似近代资产阶级化;然而实际上,这次革命是完全失败了,他的意义远不如义和团之重大。义和团是因为没有近代化而失败,辛亥革命却反因为效颦近代资产阶级化而失败。」

  是的,蔡和森始终认为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并且是不可能彻底的。也是他,第一个提出了「帝国主义」和「纸老虎」的说法,还和胡适笔战了几回合,把胡适逼退得无话可说。

  蔡和森发旁人所未发之声,发前人所不敢发之声,坚定地认为义和团比辛亥革命更彻底。他说:「由资本帝国主义剥夺了生存方法的中国农民群众,本来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

  也因此,他一方面认为农民们收到多重压迫,必然有着最彻底的革命需求,但另一方面他也不否认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单靠他们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因此义和团的失败只是因为没有近代化,而辛亥革命的失败却是因为过于不够彻底。而农民们有了近代化之后是什么?那就不再只是义和团了,那是有了先锋队的农民武装,是红军。

  蔡和森说:「因为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因为军阀无不欢迎外资以供其军资与浪费,国际帝国主义在相当的限制以内,也都乐以金力借给军阀,一是可以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一是可以延长中国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为消费国家,永远为他们的市场。」「戳穿了的纸老虎是吓不住民众势力之发展的。」

  胡适说:「『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很像乡下人谈海外奇闻,几乎全无事实上的根据。」

  蔡和森说:「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信的信念,即孙中山死后,中国革命运动决不至于停止或消灭;只有完全推倒了帝国主义与军阀,这种运动才会停止或消灭。这种信念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科学的。」

  ……

  来来往往的论战是必不可少的,但干实事才是必要的,相比于胡适后来在抗战期间对抗战情绪不满而成立的低调俱乐部,蔡和森说的每句话,他都努力去做了。

  他写了《社会进化史》,把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次系统地介绍给了中国人。

  他密切关注着彭湃和毛泽东的农会,不像很多只注意工人的理论派,他愿意并且很早地就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作用。

  ……

  他最后牺牲了。

  蔡和森牺牲后,毛泽东只评价过一次蔡和森,但却是极高的评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那是在蔡和森牺牲后不久说的,在此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提过这个人。

  但这让我更加相信,蔡和森在他心里的地位,无比重要,也许在深夜无人之际,他会独自喃喃,与昔年的挚友说上几句话,想起和挚友曾共同数过的满天繁星,但这种话是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谁也不能从他口中撬出半点内容。——那是他曾经最亲密的战友。

  参考资料:蔡和森《蔡和森文集》、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罗绍志《蔡和森传》、胡适《胡适文集》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