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农会 > 红色新村

作为社会主义需要怎样的农村模式?

时间:2013-04-22 17:29:29  来源:作者原创  作者:杨景水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改革,农民失去土地,搬进搂房,过上了城市化生活。在电视银屏上,他们喜气洋洋。但另方面,由农村城市化改造所导致的群体事件,也屡有耳闻。于是,关于农村究竟走什么路,不能不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读《北京村支书走上哈佛讲堂》一文,副标题是《郑各庄农村城市化模式成为哈佛案例》(见《北京晚报》2012年4月29日),使人眼花缭乱,疑虑多多。上网搜索得知,新华社还为此发了专题通讯。于是,郑各庄农村城市化改革作为发展模式,赢得了主流媒体的首肯。

然而,关于农村改革,曾记否,最早是小岗村18位农民写“红手印”立下了“生死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分田到户了,“积极性”起来了,但并未富起来,26年后的2004年依然是个穷村子。为了扶持小岗村,领导打破惯例,向一个村庄派出了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进驻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沈浩不负有重任,带领小岗群众大干6年才使小岗村有了起色。但与南街村相比,仍有老大差距。有记者到小岗村采访,村民对记者说:“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记者看到,还有一些农民至今仍住在茅草房里,冰箱、彩电等生活用品在农舍里难得一见。为庆祝改革开放20周年而修建的友谊大道、小学校舍、村委会办公楼以及开通的程控电话等,都是政府和社会赞助出资兴建的,没有一项是小岗村人自筹资金建起的。面对记者,54岁的原村主任严宏昌说:小岗村的现状很难令人满意。严是当年大包干的发起人,据他介绍,小岗村现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有3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60%的村民负有外债。
     因此,沈浩率小岗干部去南街村参观学习,写下了如下的留言:“学习南街村,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可见,沈浩发现了小岗村的差距所在。网上沈浩留言引来热议,最醒目的跟帖是:“宣传沈浩,别忘了他对南街村的留言。”遗憾的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沈浩时,不该忘掉的却偏偏忘掉了。要说是忘掉了,那还可能想起来,那倒是中国人民的福分;可惜,并非是忘掉了,恐怕是决策者怨南街村太高不可攀了:它怎么能“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而努力奋斗”呢?
然而,网上有一篇《走近南街村》的文章,及该文所附的多幅照片,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原来南街村响亮的口号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实实在在的毫无夸张的客观存在!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有回、汉两个民族,共960户,3400多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1991年率先成为河南省“亿元村”,到现在,固定资产总额达28亿元。  
南街村,这块富有情感的土地上,时至今日,毛泽东思想依然是这里“指导一切的准则”,“政治挂帅”是这里的口号,村民们每天从广播里收听“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同时享受着包括住房、食品、医疗和教育在内的20多项福利。   
同样在这里,现代化的工业区内有28家各类企业,1.1万名外来工人在这里工作,为南街村创造着“年产值 15亿元,利税9600万元”的“经济奇迹”。 这里没有富豪,没有穷人。南街村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村务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办法:如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用毛泽东思想育人;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行集体统一经营,不搞承包制、股份制;强调共同富裕;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加供给制,不分发奖金,并提出了“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致力于首先在南街村实现共产主义。在村里,瓷制的毛泽东塑像和不断闪耀着光芒的以毛泽东像为镜面的大石英钟,是每家客厅必不可少的摆设,《南街村报》至今每期在报眼位置摘登毛主席语录。   
从1993年起,南街村开始建设高标准的住宅楼,按不同人口分配。大套三室一厅,92平方米;小套二室一厅,75平方米。村里统一配备了中央空调、彩色电视机和家具;液化气灶、抽油烟机等都是统一配置。卫生间设施齐全,一天24小时热水不断。到1998年,全部村民搬进22栋楼房。每家每户的家具、电器、灶具等都是村里统一配备,村民所用的水、电、汽、面、蛋、肉、鱼等几十种生活用品都由村里统一分配。在这里,游客可以进入居民家庭,近距离与村民接触,游客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了解南街村民的家庭生活,对村民家庭实地考察。 
南街村建有学校、医院、文化园、幼儿园等,上学、就医免费。
在南街村工作的外来职工,也逐步扩大了供给成分。目前,职工们在食堂就餐一律实行主、副食免费;职工公寓内配有中央空调,统一配备了床、被、脸盆、水瓶、茶杯、小柜等。对表现突出的职工,南街村吸收为荣誉村民,和南街村民享受同等待遇。   
南街村的城市化建设水准已经完全现代化了,街道、建筑物等水平,大大超过临颍县城,甚至还要超过漯河市。
南街村与小岗村相比,是发展集体经济好,还是“大包干”好,显而易见,没有丝毫悬念。而对于郑各庄,其发展速度看来大大超过了小岗村,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它能否就是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呢?
新华社的《北京“村官”在哈佛大学讲述京郊村庄城市化模式》的报道说,“这里1998年开始旧村改造,进入高发展期。过去13年间,村里自营实体公司由一个发展到35个;产业工人由300多人增至1.3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55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从不足7年提高到11.5年。”“以宏福集团为经济主体的‘村社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但35个公司是集体经济呢,还是私有制经济呢?并未明言。但从哈佛学生在讲堂上的提问和《村官》的回答中,是否也可略知一二:如,“有多名‘老外’学生用中文提问:‘进入资本化新阶段,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资本化是什么?难道不是私有化?“村官”黄福水在回答中有这么一句:“今后或许能邀请外国人为下阶段发展出谋划策。”出什么谋?划什么策?难道狗嘴里能吐出象牙来?看来,黄福水的思路,恐怕是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吧?
我无意否定郑各庄农村城市化改革所取得的经济发展,但是,各公司是集体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各占多大比重?这些,新华社的报道和《北京晚报》的新闻都毫无涉及,是他们认为无所谓呢,还是根本就是私有制,没有必要浪费笔墨了?
小岗村,南街村,郑各庄,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精神,走社会主义道路,所应选择的,难道不是惟南街村莫属吗?为何又另出个郑各庄?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