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农会 > 红色新村

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建筑王国——韩村河村

时间:2018-10-05 13:52:40  来源:星星之火2018  作者:付欣宇

    编者按: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社会。农村是整个社会的根基。农村的兴衰治乱决定整个社会的兴衰治乱。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迎来千百年的历史变局,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独立,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到了上世纪20-30年代,由于内忧外患,中国农村更加凋敝。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中国政局,迎来了新的时代,把工作重点放在搞无产阶级革命——产业工人的运动。中共党内,只有毛泽东、彭湃等少数共产党人认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性。1921年,毛泽东为《农民问题丛刊》写了一篇序言,第一次提出:“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1927年3月,毛泽东写出光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文中,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发展工农红军,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农民成为革命军队组成的主体,历经了28年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3年,全国先后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最后建立人民公社,全国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人民公社使一盘散沙的五亿农民前所未有地组织起来,满怀信心地建设社会主义。

农村在八十年代分田单干之后,发展至今,又成了严重的问题。

从即日起,本公众号将连载中国共富50村。这本书是由楚岩同志所写,小编校对。本书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救中国,只有集体经济才是农民的唯一活路!

 

韩村河是京郊响当当的第一村。这个村得名于辽宋时期,以前是一个远近有名的穷村,被称为“寒心河”。韩村河位于京郊西南房山区,距天安门40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910户,2700口人,人均住房面积68平方米。现在走在村里,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草缤纷;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到大专一条龙的教育体系;有公园、影剧院、邮政、电讯、医院一应俱全,风格各异的农民小别墅竞相比美。村民过上了连城里人都难以想象的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农村都市生活。2000年5月2日至5月4日,中国首届“乡村发展世纪论坛”、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建设促进工程研讨会暨中国合作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都是在韩村河召开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村河成为全国闻名遐尔的共富村。


  

一、“老三届”学鲁班致富,有志者事竟成

韩村河村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离京城也近,但直到解放前,它还是“几条洪沟村穿过,墩台上边搭土窝,天灾人祸经常有,穷村破家常挨饿。”解放后,农民翻身,当家作主,生产生活有了大变化。但在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农业机械化程度差和单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却仍是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特别是韩村河致富带头人田雄的父亲认定,上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让孩子“上学念书,凭本事考出去”。田雄很争气,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希望,初中毕业考高中时,考了全县第一名,上了房山高中。

正当全家满怀希望盼着田雄兄弟六人能出几个大学生时,文化大革命不期而来。田雄和他同时代的人成了中国历史上“老三届”的一员。文革期间,以田雄为代表的回村高中毕业生“老三届”不甘心受穷,决心挑战命运。当时在社员中,生活过得比较好的是给人盖房的泥瓦匠和木匠手艺人。因为农村不管穷富总得要盖房住,只是房的质量有高有低且差距不大罢了。木匠和泥瓦匠给群众盖房不但能吃饱吃好,还能挣几个零花钱。于是,田雄就拜全村最有名的老泥瓦匠为师学起了盖房的手艺。由于他肯吃苦,又有文化,心灵手巧,不久他的瓦工技术就远近有名。1978年后,田雄认为脱贫致富的机会来了。根据村上泥瓦匠、木匠多的特点,他找到田兴(现任韩建集团总经理)等一帮年轻人商量,想组建一个建筑队。大家一拍即合。于是韩村河历史上第一个建筑队就诞生了。

他们开始以搞修缮、建民房、干承包为起点,一把泥、一块砖,一点一滴的积累,白于架上练工,夜间灯下攻书,经过几个春秋摸爬滚打和滚雪球式的逐年滚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和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终于将当初只有30多人的建筑队,逐步发展成为集建筑、房地产、水利、市政等多元化经营为一体、职工5万名、拥有总资产36亿、流动资金12亿、年开复工面积200万平方米、产值20多亿的国家特级质资大型企业——北京韩建集团。


 

 

二、背水一战,一炮打响紫玉饭店

韩村河建筑队成立后,尽管经过五六年的实践考验后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并在京郊的房山县也小有名气。但田雄却不以为然,他认定,建筑队要大发展,就要在竞争激烈的京城建筑市场上与强手角力,干大工程。

 

1984年春,机会终于到来了——北京市紫玉饭店招标:建筑面积86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3月份招标,工期6个月,10月1日国庆节前必须竣工并能接待外宾。由于工期太短,工程质量要求高,许多一、二级资质的国营建筑企业都望而却步,但田雄却认为这是个打入首都建筑市场很难得的好机遇。然而,却因自己企业的资质级别不够而不能投标。尽管如此,但雄心勃勃的田雄并没有以此而退缩,他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战术,请求让自己的建筑队干施工中的“粗活重活”,以这种下策的诚信形式介入工程施工。甲方找不到承接工程的企业,韩村河建筑的机遇来了。对接这样的大工程,建筑队里面有不同的看法。田雄则认为,韩村河建筑队在这个节骨眼上应该迎难而上。他说,如果有困难,不敢承揽高档建筑工程,韩村河建筑队何时能打入京城建筑市场呢?他召集干部会议,陈述利害关系,统一思想,决心背水一战。

工期短,可招请民工,分成三班倒,将1天变成3天,将6个月就可变成18个月;没有古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四处聘请;田雄用自学的建筑知识帮助甲方修改图纸,完善设计,赢得了甲方更多的信任和尊重。他们苦干、巧干,再加上灵活机动的科学组织,把工程进度分秒必争地落实到每个工时上。一旦发现工程质量稍有不过硬之处,立即推倒重来,毫不迁就。就在这样高度责任感精神鼓励下,以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严明的施工纪律和严谨的施工进度保障下, 1984年9月2日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仿古建筑紫玉饭店于国庆节前在北京正式开张。北京市政府对紫玉饭店的优质高速竣工非常满意,请田雄参加剪彩。建筑队也被评为“模范集体”。他们就这样一炮打响。从此,韩村河建筑队在京城建筑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承接了许多工程项目,并以罕见的速度荣获了好多优质样本工程。


 

 

三、企业姓“社”不姓“资”,钱不能装错口袋

韩村河的建筑企业,从一开始到现在,不管风吹浪打,始终保持一条主线,也就是集体性质的姓“公”而不姓“私”。2006年5月27日,田雄参与中宣部新闻局座谈会。中宣部新闻局的领导问:当初你们最早从二三十个人的小建筑队到现在的规模,成功方面的因素很多,除了客观因素,对于您自身来讲,有哪些规律或者说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田雄回答说:精神倒不敢说。但我们的做法有一条主线,就是保持企业的集体性质。韩村河建筑队一开始就是集体性质的,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集体性质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该给工人的、该给村民的、该给经理的都给,剩下的就是集体的。如果不是搞集体的而是搞私人的,交够税,给村里一点儿钱,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样就会有另一种结果:不管你挣多少钱,一旦装入个人腰包,再让他拿出来为群众办好事,太难。这是我的体会。你看有的村富主儿也不少啊,是不是?这些富主儿,他屋里面富丽堂皇的,屋门口就是泥土。出门就属于公共设施,要他拿出自己的钱为公共设施服务,而且还是无偿的,他很不情愿。所以我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上。我们挣的钱不能吃光分尽。1984年底我们挣了11万块钱后,我拿出2万元,给大伙儿分了。有分1000多元的,有分2000多元的,剩下的钱留作再发展。当时要是都分了,现在的韩村河就没了,这第一桶金怎样处理是很关键的一步棋。一步棋走错了,以后就跟着全错。一步棋走对了,以后就可以坚持下来了。一直到现在,韩建集团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统一认识。我们其实也是在算一笔账,11万元当时如果不好好安排,都分掉,那以后的1100万元,11000万元就挣不上,更甭说现在的30个亿了。如果当初的方向走错了,哪有现在的30个亿,哪有韩村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在发展中坚持什么样的路线?我们是共同走向富裕,共同实现富裕,先富帮后富,大家一块儿富。

这就是韩村河办企业的姓“社”不姓“资”的性质,钱应该装在集体的“大口袋”里的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装在个人的“小口袋”里走个人发家致富的另一条道路。不仅田雄是这样,他们党委一班人从创业开始到现在,都是给集体做贡献。这就是他们为了党和群众的事业,不能做个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先成了资本家。要是那样,就不会有韩建集团的今天,更不会有韩村河这样的农村都市。

田雄经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共产党员,我不做个人先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我只有一个心眼儿: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鼻子尖儿上,让村民富起来,让村里好起来,要同乡亲们一起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韩村河的成功秘诀。改开后,全国从农村走出去的包工头、建筑商和各种各样的老板多如牛毛,他富了自己,肥了自己,有的还在村里为富不仁。为什么他们不能像韩村河党委书记田雄那样干出伟大的事业来?这是因为田雄那样的胸襟、那样的气魄,那样致力于大家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

 

四、以工补农:用企业赚钱来解决“三农”问题

当全国实行土地承包时,韩村河也没例外地搞了承包。但韩村河的富裕不是靠一人几分地的手工操作,而是靠建筑企业的集体所有挣来的钱装备农业。村上投资500多万元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30多台,将小块分散承包的2000亩土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回归村上由二十几个人(占全村劳动力5%)统一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浇灌也实现了喷灌化。将大部分劳动力从个人承包的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到村上的集体企业、建筑队上班。由于有现代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支撑,韩村河的农业是真正的现代农业,亩产在一吨以上。1996年底,又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占地260亩的韩村河高科技蔬菜园区。其中包括66栋日光节能型温室,5栋美国双层充气塑料大棚,可常年周期性地生产各种名、特、优、新、鲜蔬菜。1997年底,园区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国家科委工厂化高效农业房山示范区”。现已发展成500亩,占地260亩的集示范、生产、贮藏、加工、观光、科普教育、良性生态循环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专业示范园区。蔬菜园区积极引进新品种,发展无污染绿色蔬菜。自建园以来,已引种以色列樱桃西红柿、南韩黄香蕉西葫芦、荷兰无剌黄瓜、日本栗子曼南瓜、美国加州牛角王菜椒、无土栽培泰国生菜等50 多个品种。

随着韩建集团的快速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因而,从1992年至1998年,利用6年时间、投资5.3亿元建起了11个高标准住宅小区、581栋小别墅、8种建筑风格、21栋多层公寓式住宅楼,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70平方米。

为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韩村河多年来把坚持培养人才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这就必须狠抓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为一体的教育中心。多年来通过岗位技术培训、业余进修、正规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各种人才1800多名。昔日贫困落后的韩村河现已建设成为一个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公共设施齐备、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

 

 

五、永远不忘艰苦创业

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牢记的“两个务必”。我们经常也说:看过去想将来,幸福的生活苦中来,学习革命老前辈,艰苦朴素为将来。艰苦朴素和艰苦创业是紧密相连的。艰苦朴素和贪污浪费是对立的,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当今贪污、浪费等腐败犯罪令人触目惊心的情况下,如果忘记了艰苦创业和勤俭节约,家底再厚也会被挥霍一空,脱贫后又返贫。一些原来很好的国企的破产、被私人兼并都是由于败家子的守业者不知创业艰难,忘记了艰苦创业,走向反面。

韩建集团从当年30多人的村级小建筑队,发展到现在拥有23个分公司,25个直属分公司的集建筑、建材、设计、开发为一体的大型特级建筑集团。集团拥有一个设计院,管理层有6000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职工队伍总共5万,年开复工面积200万平方米。拥有总资产36亿,可支配流动资金10亿元。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6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000元,在全国乡镇集体建筑企业中排列第一名,荣获“京郊经济发展十佳单位”第一名。田雄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经历的艰难困苦、风雨磨难,别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建筑队刚成立的时候,干不了大工程,只能到处给人干散活。设备也只是几个推车、几把泥瓦刀之类,全靠体力、靠骑自行车跑,小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往返跑个不停。中午吃窝头,就咸菜,喝凉水。建紫玉饭店时,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恨不得节省下来,一连几天不睡觉也是常见的事,就以这种顽强的意志和拼命精神,终于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个工程。从此,打响了韩建在北京的名气,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现在像田雄、田兴这些韩建当年的元老们,想起鏖战紫玉饭店的情景,也都还是感慨万千!

纵观历史,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来支撑,即使再富有,也是暂短的。因而,田雄的担心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这就要求老干部要保持晚节,永葆革命青春;年青人要接过老一代的班,将它继续发扬光大,永远不要忘记过去,才能永远不会背叛。田雄经常讲,韩村河能有今天的成绩,光有党的好政策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我们还有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一点是每一个韩村河人都应该牢记的,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艰苦年代的孩子们,更要让他们去了解创业时代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纵观韩村河发展的历史,走的是一条有工有农、工农结合、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中国具有伟大的意义。中国是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例很大,人均只有一亩多地,在城郊只有几分地,单靠农业、单靠粮食生产,只能解决温饱,要想走向富裕的道路是不可能的。2006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参观了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后,非常感慨地说他们自己是承包后“一年进入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因此,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发展集体经济,走亦工亦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正如十大女杰、公有共富带头人刘志华说的,我们京华公司所做的,就是把农产品的加工权从城市夺回来,变城市加工为乡村就地加工。使农民由原料生产型转化为成品生产型;从农家院走出了“离土不离乡”的工人;从过去的“副业”转化成名正言顺的“主业”。只有这样农民才不吃亏,这既解决了农村多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致富门路,也不受背井离乡、妻离子散之苦,还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也就逐步城市化了。农业要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农业和农村城市化,也必须有工业积累资金。一家种那几亩地是没办法积累,也不可能搞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这已为当年李昌平上书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写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所证实,刘庄、南街村、韩村河等这些集体共富村也给中国农村指明了方向。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