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书会

星火燎原全集(1-20卷)

时间:2012-10-25 16:20:03  来源:  作者:朱德 等

星火燎原全集(1-20卷)~毛泽东题写书名,朱德作序~经典作品

星火燎原全集(1-20卷)~毛泽东题写书名,朱德作序~经典作品  点击查看大图

作  者: 朱德 等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 码: 9787506558495 包  装: 平装
出版时间: 2009-9-1 页  数: 20册页
版  次: 1 字  数:
定价:¥891.7元
全套20本定价890元,本店售价712元

 

 

相关文章

 

 

向共和国献礼——大型革命史料丛书《星火燎原全集》出版侧记

新华社记者 黄明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题:这是一部人尽皆知的大型丛书——书名,由毛泽东题写:《星火燎原》。

    为一部书题写书名,在毛泽东的一生中,绝无仅有。

    “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一支伟大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波澜壮阔的30年战斗历程,如历史镜头般真实再现于这部巨著之中。

    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解放军出版社隆重推出《星火燎原全集》,共20卷。至此,这部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恢弘出版工程,以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方式付梓面世。

 

    东方史诗

    平凡却不寻常的26年,留下了一部辉煌的史诗。

    1956年,为纪念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战斗历程的回忆文集。征文活动从1956年开始,盛况空前——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阅改征文稿件;彭德怀、贺龙等中央军委领导亲自组织征文工作;总政治部专门成立“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整理征文;毛泽东为征文丛书题写“星火燎原”书名,朱德作序。

    一大批开国将帅和省部级以上领导,数万名解放军官兵、转业军人和地方党政干部踊跃撰稿,应征稿件始料不及地达3万余篇。

    筛选、编写、修改……“临时”成立的“星火燎原编辑部”,在时年36岁的编辑黄涛的带领下,开始了“不临时”的工作——一干,就是26年。

    自1958年至1963年,《星火燎原》先后出版了8卷。这部巨著的问世,当时被文学巨匠郭沫若誉为“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

    数万篇来稿,每一篇都是一段峥嵘岁月的真实回放;数百篇入选文稿,每一篇都是一个用生命刻录的不朽坐标。人民军队30年的光辉历史,就这样以当事人、亲历者回忆的真切方式,将渐行渐远的历史细节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丛书出版后,相继用中、英、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14种文字、8种版本发行国内外,共发行710余万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读者。

    丛书之所以为8卷本,系另有第5卷和第8卷因特殊原因编好未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我军优良传统教育,将《星火燎原》选编发至全军连队,并指示加快丛书编辑进度。

    1982年建军55周年前夕,解放军出版社将10卷全部出齐,共收入文稿637篇。邓小平为丛书题词:“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也先后题词,要求坚持用我军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传统教育全军指战员,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26年,只干了一件事。”已故编辑家黄涛,这样评价自己。

    但黄涛和他的同事们,干成这样“一件事”,对党对国、对人对己,足矣。

 

红色经典

    《星火燎原》在文学界和史学界创造了诸多奇迹,但也留下一些遗憾:当年全国应征的3万多篇稿件中,初选“入围”的有1万多篇,最后成书出版仅635篇。众多珍贵回忆被无声地还给历史,令人扼腕。

    黄涛生前曾回忆,4个缘由导致了大量稿件的尘封——

    一是平衡。许多历史事件如长征中过雪山草地的来稿非常多,而关于遵义会议的稿件却很稀缺,编辑部只能“截长补短”;再比如,由于反映一方面军的稿件数量过大,最后连刘亚楼这样名将的稿子也只好舍弃。

    二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庐山会议后,一批老同志如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等的文章被列为“暂不刊用”或“后排”,而到了“文革”时期,“不刊用”的名单进一步扩大,稿件选择受到极大限制。

    三是史实核证上的困难。许多作者在经历数十年战争动荡之后,对多年前地名、人名、数字等的记忆难免有错漏之处,而在当时党史、军史研究的起步阶段,编辑们核证这些细节相当困难。加之稿源丰富,有所存疑的稿件就被暂时搁置了。

    此外,由于当时正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用纸紧张。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审核《星火燎原》书稿后,决定大大压缩出书规模。这样,一大批“未刊稿被藏诸密室,成了尘封的史诗。”

    “风物长宜放眼量”。2006年,人民军队即将迎来80岁诞辰,距1956年的征文活动发起,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解放军出版社下决心出版这批当年尘封的历史存稿。

    然而,由于编辑部几经搬迁、水滴虫蛀,较为完整的存稿仅剩1000余篇——那是当时反复选稿到最后一轮被编余的稿件。

    半个世纪前的纸张已经变脆,字迹水浸后也变得模糊。“但从内容来看,大部分稿件质量非常好,而且每一篇稿子都附有稿笺,详细注明了未刊用的原因。”“星火燎原”编辑部现任主任刘翎说。

    编辑部从这些稿件中选出521篇,又从1980年后出版的《星火燎原》丛刊中选出了回忆文章174篇,合成695篇,组成了400万字的10卷本《星火燎原•未刊稿》。

    今天,这些稿件的作者多已故去,但他们所写下的那段壮阔历史,却将恒久成为共和国的一部红色经典。

传世之作

    《星火燎原》,既为史、亦为文。

    作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部革命回忆录文集,它“存真求实”,所以称“史”;作为众多亲历者对历史现场的回顾与重现,它生动感人,堪以称“文”。

    这部丛书中,有36篇作品如《朱德的扁担》《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被选入全国各类中小学课本;有10余部作品被改编成《地雷战》《红色娘子军》等电影电视,影响了几代人。

    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人故事,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

    ——第2卷苏振华的《高虎垴战斗》:为送一封信牺牲了3名同志,而信的内容竟是让上级不要增援;

    ——第18卷宋安温的《在敌占区寻找伤员》:14岁的卫生员只身到敌占区寻找失散的伤员,其间充满惊险与曲折。

    ……

    每一篇文稿字里行间所折射的——无论是革命者的高昂气节、还是共产党人的胆略胸怀,无论是高于天的革命理想、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地情怀,都使这部丛书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越笔墨所系。

    “为有牺牲多壮志。”我党我军的30年斗争历程中,无数革命者前赴后继,一个新的共和国浴火诞生。从这个角度而言,《星火燎原》的意义又岂是止步于“史”或“文”?

    ——文化部出版事业局在《三十五年来的中国出版事业》报道中称:“《星火燎原》等一批革命回忆录的出版,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2007年《星火燎原•未刊稿》10卷本出版后,与原《星火燎原》丛书相互衔接,开成完整体系,引起各界强烈反响,成为军内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2007年,被评为年度十佳图书;2008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选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之一……

    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即将出版的《星火燎原全集》共20卷,为保持原《星火燎原》丛书和《星火燎原•未刊稿》丛书的连贯性,在原《星火燎原》丛书基础上编辑前10卷,已刊文稿位置不变,将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次政治运动被撤销的文章恢复至原有位置;在《星火燎原•未刊稿》丛书基础上编辑后10卷,已刊文稿位置不变,将最新收集到的珍贵文稿按历史顺序分插各卷。

    全书作者1338人,其中,元帅9人(林彪未撰稿)、将军437人(7位大将、44位上将、91位中将、254位少将,41位相当于少将以上领导)、参加过革命战争的省部级领导干部84人。

    一部《星火燎原》所承载的,是30年家国沉浮中,一个伟大民族、一个杰出政党、一支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之血脉和精髓。

    值此金秋,《星火燎原全集》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于史于今,皆为不朽。

 

 

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

作者:黄 涛(该丛书主编)


  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从1956年发出征文启事,到1982年全部出齐,经过了26年的曲折过程。经解放军总政治部指定,我曾主持《星火燎原》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我想,谈谈《星火燎原》诞生背后的故事,是有一定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1956年,中央军委开会筹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要求全军把纪念活动开展得隆重、深入。会议通过《纪念建军三十周年工作筹备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出一部纪念建军30周年、记述我军30年战斗历程的书。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在全军迅速开展起规模浩大的征文活动。在军内,总政发了一个电报通知;对军外则以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征文的名义,在全国各大小报普遍刊登启事,开始征文。军内外反映十分热烈,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回忆录写作的热潮。当时的总政主任是罗荣桓元帅,具体抓这项工作的是副主任肖华上将。19567月总政发出征文启事,8月就收到第一篇应征稿——全国人大民委兼国务院民委副主任谢扶民的《苗山一夜》,后来被编人《星火燎原》第3集。此后,稿件源源不断地涌来。为了将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总政治部的来稿进行整理、编辑,总政宣传部、文化部各抽调5名干部,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征文编辑部。编辑部是一个临时机构,有一个三十年征文的图章,但没有机构和人员的正式编制,未设主编、副主编等职,指定由我(时为总政宣传部处长)主持日常工作。编辑部办公地点开始时设在总政办公大楼的五层,以后由于工作逐渐展开,编辑越来越多,最多时到了40多人,稿子也越来越多,房间不够用了,换了好几处办公地点,最后编辑部搬到广安门内总参谋部内。

 

中央的支持与关心
  征文活动开展以后,从中央领导、开国将帅,到党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和省市的领导干部们。都很关心和重视这项工作,积极支持,热心参与。
  刘少奇、周恩来都亲自为编辑部审阅过有关的文章,还打电话到编辑部谈他们的意见。
  那时,办公条件简陋,总参第二招待所楼道里只有一部公用电话。刘主席办公室或总理办公室来电话,也是服务员接到以后到房间找人,才能打通电话。有一天,我们接到总理办公室的电话,传达周恩来的指示:《星火燎原》在反映军队后勤工作方面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我们都很吃惊,猜想周恩来一定是抽时间看了《星火燎原》这部书或者报纸上转载的文章,不然怎么能做出这样具体的重要指示呢?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编辑部检查《星火燎原》17集的编辑工作,提出改进措施,并将检查情况写了报告。周恩来圈阅了这一报告,圈阅件很快退到了编辑部。
  《星火燎原》第7集《大地重光》一文,写19459月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的部队向沈阳进军的情况,其中提到刘少奇、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编辑部送彭真审阅。
1962522彭真对该文做了一些修改,对文中写的该文作者到延安见到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一节批示:此段,请核实当时的记录后,抄少奇同志审阅。刘少奇于716审阅这篇文章,并做了十多处修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编辑部曾接到刘主席办公室三次电话:第一次说,《大地重光》一文已经收到了,少奇同志最近几天在开会,过两天才能看;第二次说,少奇同志已经看过,指示去调档案;第三次说,少奇同志已经审阅修改过,稿件已退回。中央领导人对一篇文章这样认真审改,刘主席办公室这样认真谦虚、讲究效率,使编辑部深受教益。
  邓小平为《星火燎原》审阅过四篇文章,有的文章做了多处修改并做了重要补充;有的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又第二次进行审阅。
  我们向朱德写了一个报告,希望他能够给我们写一篇文章。朱德最初答应把他过去的一些诗作给我们发表,后来,他给《星火燎原》写了一篇序言。
  彭德怀圈阅了《星火燎原》编辑部关于征文情况和全书编辑方案以及第1集编辑计划,并审定修改了八篇关于平江起义和红五军的回忆文章。他还召集红三军团部分老同志开座谈会,研究怎样编写红三军团战史和为《星火燎原》写稿的问题,并指定编辑部派人参加。彭德怀本来答应为《星火燎原》写一篇文章,但由于1959年在庐山会议受到错误批判,未能实现,直到他含冤去世而成为一件憾事。
  刘伯承为《星火燎原》写了《回顾长征》、《我们在太行山上》和《千里跃进大别山》三篇文章。我们的编辑到他家去约稿,在去之前想象一位元帅的家应当比较讲究,没想到走进刘帅家一看,摆设简朴到再简单不过的地步,招待客人连茶杯都没有,而是用抗美援朝时期的军用搪瓷缸子。
  贺龙看到编辑部的约稿信后,接见了编辑部的同志。他说: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是我军的一件大事,全军同志都应该积极参加写作,特别是一些在部队工作时间长的同志,更要动笔。他还特别强调要注意这部书的质量。后来他召集红二方面军的一些老同志开座谈会,商量如何为《星火燎原》写稿。他还指定一位老同志帮助编辑部审阅关于红二方面军的来稿,避免失实。19587月他写了《湘鄂西初期的革命斗争》一文,定稿后又和许光达、王震、王尚荣商量,由他们三人写了《湘鄂西和湘鄂川黔的武装斗争》。
  陈毅为《星火燎原》写了《学习毛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作风》、《江南抗战之春》两篇文章。他对编辑部关于十六字诀的形成的请示,批示道:根据1927年冬和1928年春初的游击战经验即形成十六字诀。19285月即广泛宣传了。陈毅还对《星火燎原》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编辑计划批示同意。
  罗荣桓曾任总政主任,长期负责军队政治工作,对我们的指示比较多。他和我们一位编辑长谈过两次有关我军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一次是1958年初,他说,有人提出中国革命斗争起点是秋收起义,其实应该是南昌起义。没有南昌起义的教训,就不会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夺取城市的试验,武装割据则是秋收起义指出的道路。他还谈到了农民武装、俘虏政策、游击战争、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等问题。另一次是1958年下半年,他着重谈了五次反围剿、宁都会议、抗日先遣队、长征、遵义会议和党的七大等历史事件。他还提出一、二、三次反围剿让刘亚楼写三篇文章。对辽沈战役,他反复强调要多写毛主席。罗荣桓为《星火燎原》写了《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为了这篇文章,1958年春他曾让我们一位编辑随他到成都开会,利用会议间隙进行修改。同年
53,为修改文稿问题,罗荣桓又亲笔写信给我们。1958年和1961年罗荣桓两次为编辑部审稿,这时他已身患重病。罗荣桓对《星火燎原》的关怀,令我们深为感动。
  徐向前看到约稿信后,接见了我们,为《星火燎原》写了《奔向海陆丰》、《鄂豫皖红军的反围攻斗争》两篇文章,并为编辑部审阅过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有一个人的名字错了做了改正,对另一人批示:此人消极脱离革命,以不写上他的名字为好。他还注意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的《星火燎原》的文章。
1957418他看了《人民日报》刊登的《横跨党岭山》一文后,对我们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有血有肉,是很好的传统教育材料。征文都照这样写,我看就不错。
  聂荣臻为《星火燎原》写了《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和《中国人民怎样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等三篇文章,并为编辑部审阅过两篇稿件,对其中一篇在文字上做了十多处修改,两处做了较大的修改。关于长征途中红军和小叶丹结盟一事,他批注了以下意见:小叶丹兄弟与我同盟的原因为什么?一般人很不了解,其基本原因是小叶丹(沽基宗部落)与罗鸿部落对立为仇,沽基宗想联我以对罗鸿。
  叶剑英看到编辑部约稿信后就表示准备写文章,后来写了《大革命失败与广州起义》、《伟大的战略决战》两文,每次修改文稿都通知编辑部派人参加研究。
  开国元帅中,只有林彪对《星火燎原》的态度非常冷淡。编辑部的约稿信、征文情况简报、编辑工作计划,他从来没有批过一个字。当时我们考虑《星火燎原》应该有一篇林彪的文章,曾向总政领导同志提出这个意见,并通过肖华打电话,林彪办公室回电答复说,林总的文章不写。
  那个时候,离解放战争结束仅7年,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仅4年,亲身经历革命战争的军队指战员大有人在,对革命战争的记忆也清楚、新鲜。珍贵的军事史资料因此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挖掘。很多老同志都说我们是幸存者,我们不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因此他们的文章都是发自肺腑,亲身所见所闻的,既真实又感人,正像茅盾说的它既是历史又是文学
  1963l010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草坪接见地方和军队几个会议代表的同时,接见了我们编辑部全体人员并照了相。


出版在曲折中进行
  从1956年到1959年,我们共收到l万多篇稿件。我们首先选编了一部分给报刊发表。当时各个报刊都希望发我们的文章,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有一些省市的报纸,都找我们要。我们先后向各个报刊提供了大概1200多篇稿子,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后来,于永波上将曾对我们讲,他当时在部队当教育干事,下连队给战士读征文故事,战士们最欢迎。小学老师们说,孩子们听了节约纸的故事,叠纸鹤再也不浪费好纸了。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人们说读征文中节约粮食的故事,比作报告听讲话效果好。
  从1958年起,《星火燎原》正式出版发行,当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第1集是上下两册,当时名字叫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集叫星火燎原。编到第2集时,我们感觉为每一集都起一个名字太难了,往后再发展,不好起名了。因此,我们便决定整套丛书名称就叫《星火燎原》!
  决定了这部丛书的名称以后,我们提出请毛主席题写书名。19599月,我们专门精装了一本红缎子封面、特制精装的《星火燎原》送给毛主席看,请他题写书名。送到中央办公厅以后,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打电话告诉总政副主任傅钟:《星火燎原》请主席题字的报告已经呈送主席,请主席题词的很多,不过主席把《星火燎原》排在前面了。12月,我们收到了毛主席的题字,在一张8开大小的白宣纸上横书《星火燎原》四字。从那以后,《星火燎原》一切版本都用的是毛主席题写的书名,手迹原件现仍保存在解放军出版社。毛主席生前为许多报刊题写过报名、刊名,为一部丛书题写书名这是唯一的一次。
  《星火燎原》的编辑出版在1959年前很顺利,反右派运动对此没什么影响。但是,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对我们工作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彭德怀庐山会议上被罢官。当时,我们认为不管彭德怀职务怎么变,但历史不能改变。由于《星火燎原》中一些文章反映了彭德怀的事迹,我们遭到指责。我们的检讨送到中央军委,军委例会上钟赤兵放炮说:彭德怀的问题,他们哪里能知道!”张爱萍主持会,就趁势说:算了,算了,不要检讨了。我们躲过了一劫。但是,《星火燎原》究竟要不要写彭德怀,这还是要有个明确的说法。肖华很支持我们写彭德怀的意见,一次在昆明交代我们请示周恩来。于是,我们行文请示周恩来,但周恩来没有表态,直至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个结果。
  1962年,因为康生的反对意见,《星火燎原》的编辑出版险些夭折。那一年初,《星火燎原》第1集修订后准备再版,朱德对他写的序言做了修改,并将修改稿送给一些人征求意见。康生看到朱德的征求意见稿后,批道:我怀疑这篇文章有无发表的必要。我怀疑《星火燎原》有无再版的必要。当时康生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宣部顾问,他的反对成为《星火燎原》继续出版的一大障碍,我们为此一度非常担心。康生的意见转给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罗瑞卿明确表示:《星火燎原》应该继续出版,并批转肖华同志决定。肖华批示:《星火燎原》继续编辑,继续出版。
  到1966文化大革命前,《星火燎原》已经编辑好10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8集。全国各省市的地方出版社也纷纷翻印出版,有的还翻印两次。其中第3集的翻印量最大,约有100万册。外文出版社编辑了7种选编本,翻译成19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星火燎原》丛书发行以后,社会反响极为强烈。报刊大量转载,连篇累牍发表读者来信,谈对《星火燎原》的读后感想。苏联、朝鲜、蒙古、越南,还有日本,以及远在欧洲的英国、大洋彼岸的美国,也都有读者来信。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过书评称赞《星火燎原》。其中大家谈论最多的、引起最强烈震动的是《星火燎原》第3集。这一集是红军长征回忆录的专集,一共78篇文章,有反映长征全局的,也有反映某一个方面军或者重要战役的。还有好多文章的作者当时是个普通士兵,写的也是他的生活当中比较小的事情,但是很生动、感人。这些文章前后大概有37篇被选入中小学课本,比如《一袋干粮》、《六月雪》、《飘动的篝火》等。


篇章不朽昭日月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即告停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军队整顿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又逐渐恢复。
  1975年,我获得平反,被安排到战士出版社(现解放军出版社)工作。我又接着把《星火燎原》的编辑出版工作带到了战士出版社。
  197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根据中央军委纪念长征40周年的指示精神,战士出版社把修订再版《星火燎原》列入计划。为了配合纪念长征40周年的活动,我们向总政写了《关于重新发表刘伯承同志的(回顾长征)的报告》。这时刘伯承已经病重。106日总政把我们的报告转呈叶剑英、邓小平。叶剑英9日批示:先请春桥、文元同志批示。张春桥批示:请军委叶、邓副主席审定。姚文元批示:请叶、邓副主席酌定。叶剑英让他们俩表态,两人都拒绝表态。13日邓小平批示:我看可以发表,改了几处,请剑英、春桥、文元同志再的,请向前、荣臻同志阅。邓小平再一次让张春桥、姚文元表态,他们俩只好画圈同意。当然,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都同意发表。后来全国各大报纸都发表了《回顾长征》一文,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发表的唯一一篇老帅写的回忆录。
  接着战士出版社向总政写了《关于修订再版(星火燎原)的报告》。1027日总政同意战士出版社的报告,并转呈中央军委。29日叶剑英批示:请军委常委各同志阅示,并请江青和姚文元审批。邓小平及其他各位常委都圈阅同意,因为有了前次关于重新发表《回顾长征》一文的斗争,这次江青、姚文元都写上已阅。《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停止了9年之后又得以重新开始。
  1977年是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出版社计划把各位老帅的征文回忆录编一本选集出版。当时中央主管宣传工作的汪东兴不同意,他说,纪念建军50周年不发表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修订再版工作再次遇到阻力。当时总政副主任梁必业指示,战士出版社再写个出版《星火燎原》的报告送中央军委,并指示把《星火燎原》改名为《星火燎原选编》。我们写好报告呈送中央军委后,当时的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1031日批示:拟同意,军委常委各同志核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各位常委均圈阅同意,汪东兴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这样,《星火燎原》才得以继续修订再版。这也是后来出版的十卷集为什么叫选编的由来。
  到1982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出版的8集和2集未付印的清样为基础,由战士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修订再版本l10集全部出齐,共收入637篇文章,360万字。至此,《星火燎原》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历时26年,终于完成。为此,邓小平特别给《星火燎原》丛书题词: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署名后还题写了纪念建军五十五周年为星火燎原。这是邓小平仅有的一次为一部丛书出齐题词。中央其他领导人也题了词,叶剑英的题词是:革命精神代代传。徐向前的题词是:发扬革命精神为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而奋斗!”聂荣臻的题词是:用我军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传统教育全军指战员。”714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报道了题词的消息,1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首都各报和各省、市、自治区报纸也报道了题词的消息和发表了题词手迹,同时还编发了论述我军光辉历程的大型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一至十集全部出版的新闻。
  时隔两年,1984年春节胡耀邦慰问广西边防部队时,曾带了100套精装《星火燎原》送给战士。《星火燎原》这部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以其珍贵的史料、生动的记载、昂扬的战斗精神、感人的战友情谊,成为革命史、党史、军史传统教育中不朽的篇章。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参与其编辑出版,并把自己的命运沉浮与之紧密相连,我深深地为之自豪。

                                  摘自:百年潮2007年第七期

 

 

 红色经典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评《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

作者:偏关   来源:天涯

 


  在由血与火浇铸成的解放前的军史和党史中,除了正史著作中的叙述之外,究竟还有哪些鲜为人知且颇有价值的史实,值得我们回味思考?在革命斗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领导者如何运筹帷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否有着不可预测的偶然性?在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物质匮乏、装备极差的人民军队为何能从最初的失败不断走向胜利,乃至夺取政权,他们如何克服革命道路上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向革命前辈们学习什么?通过阅读解放军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革命回忆录图书《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对于回答上述问题一定会有所帮助。
  一、吸取精神养料的宝库。
  阅读《星火燎原全集精选集》,不仅会使你获得军史、战史、党史、现代史方面的知识,对那些略有所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感悟细节深处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国建立的不易;还会让你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文学的魅力所感染、所征服,因为本书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优美的文学性,历史与文学结合颇为融洽、相得益彰。
  此外,这些真实感人的文字中所反映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是我们汲取精神养料的宝库。如《南泥湾屯垦》一文中,通过对南泥湾开荒生活的片段式描写,反映了在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著名的三五九旅将士发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心怀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勇于同大自然作斗争,最终把荒草地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此外,在《强渡大渡河》、《记一辆纺车》、《飞夺泸定桥》、《一袋干粮》等文章中也反映了革命将士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而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从小处在父母亲人的高度呵护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和革命前辈相比,自然会逊色很多,读此书无疑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并能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应对人生道路上困难挫折的勇气。中老年人读此书,也会忆苦思甜,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革命前辈之所以能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险、披荆斩棘,甚至抛头颅洒热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革命充满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执着、坚定的精神也正很值得我们学习。反观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导致人心浮躁,世风轻浮,把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人生首要目标的人比比皆是,不少人在人生道路上经不起金钱或权力等的诱惑,放弃了既定目标和职业操守,而沦为金钱的奴隶。阅读此书,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坚定自己正确的人生理想,而不至于在充满诱惑的人生旅途中迷失航向。
  二、 真实可信。
  真实是历史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历史类著作的魅力所在。本书作为一部革命历史回忆录,书中文章的作者均为革命战争的亲历者,他们当中既有时任我军高、中级别的将领,也有党政方面的负责人,还有普通战士、民众。所选文章均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亲自撰写,文章内容真实,绝非胡编乱造,任意杜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描写尤为生动,弥补了史书中在叙述同类事件或人物时的不足。比如,《浏阳遇险》中,详细记述了在秋收起义前夕被捕的毛泽东同志如何巧妙脱险、化险为夷,还提到毛泽东在借宿旅店时屡次被拒绝后急中生智,直接进入店中,大喊让老板打洗脚水,老板无奈只得让他住下,通过这些细致具体的细节描述,毛泽东同志机智灵活的特点便跃上纸上。虽然多数人对毛泽东的事迹有所了解,但这些细节一定是鲜为人知的。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还比如,书中选用了两篇叙述渡大渡河的文章,虽都叙述同一事件,但由于作者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自然不同,这样就能起到互相补充,互为佐证的效果,更加丰富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
  二、 经典中的经典,极强的可读性。
  《星火燎原》被誉为“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既是历史,又是文学”,是当知无愧的红色经典读物中的皇冠,而本书中的文章则从《星火燎原全集》中精选而出,所选文章均为全集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可读性极强的篇目,文章质量堪称一流,可谓是红色经典皇冠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书中有不少文章曾经被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成为影响过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名篇,如《朱德的扁担》、《董存瑞》、《老山界》、《记一辆纺车》、《飞夺泸定桥》等,只要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就肯定受过《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中文章的熏陶,这些代代相传的不朽名篇滋养了几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田,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艰苦奋斗精神等都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时间跨度上,书中叙事以从《“八一”的枪声》到《第十二名爆破手》,反映了自“八一”南昌起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史实,涵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从内容方面讲,书中文章内容丰富、不拘一格,既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重大战役战斗)的文章,如《“八一”的枪声》、《伟大的会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也有反映在绝境中不畏艰难,勇于斗争乃至献出生命的革命英雄的篇目,如《潘虎》、《十二烈士山》、《狼牙山上》、《为刘胡兰报仇》、《董存瑞》等;还有的文章歌颂了感人至深的战友情、军民情,如《一袋干粮》、《九个炊事员》、《雷老婆》等,也有颂扬领袖风范的名文,如《朱德的扁担》。总之,书中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催人泪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历史画卷,可以说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学水平与思想深度。
  本书并不拘泥于历史回忆录著作所固有的朴实文风与秉笔直书的风格,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章对人物的刻画较之于纯历史性著作更为细腻、生动、逼真,如《潘虎》中刻画的潘虎形象已被戏剧作品所运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也颇为具体、细致,如《飞夺泸定桥》中对战斗过程的详细叙述,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当年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景。读了这些极富感染力的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感动不已。
  除上述特色之外,本书独具匠心的编排方式也会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书中的辅文部分排印了作者照片与作者简介,还有知识链接,这些内容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书中大量插图的使用,也使此书图文并茂,极具历史感,看着一副副经历了岁月沧桑的老照片,会让你的心情不自禁地回到当年的战争岁月。
  上述文字,只是笔者对本书的粗浅看法,相信,您读了《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收获远不止于此。

 

 

 

评《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有多少经典可以重读

作者:刘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翻阅解放军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我又一次看到了这些久藏心中的经典名篇。 

《我跟父亲当红军》讲述一个12岁的懵懂少年,一路跟着父亲参加了红军。但不久,父子俩却因在不同的部队而分开了,并从此而成永别。几年后,当作者吴华夺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时,文章这样写道:“我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恸,就偷偷地跑到村外,坐在一棵大树下放声大哭起来,由父亲联想到母亲,联想到全家杳无音信,越哭越伤心。”每每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总是止不住地湿润,一个12岁就离家当上红军的孩子,家乡的亲人杳无音信,作为革命领路人的父亲又光荣牺牲了,怎能不让人心酸。可能是觉得革命者怎么能有这么多的儿女情长,有失革命者形象的缘故吧,《星火燎原》第一版后删去了这段话。我特别注意到,这次《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将这句话又重新恢复了过来。

  《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中增选的最重要文章是谢觉哉写的《浏阳遇险》,写的是毛泽东被捕脱险的经历。这事是毛泽东亲口讲给谢老听的,谢老将这段经历记下来,寄给了《星火燎原》编辑部。

  19279月初,毛泽东赶去铜鼓,准备指挥秋收起义事宜,不幸被反动民团抓住。那时候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达到顶点,只要被认定是共产党嫌疑的,就会被枪杀。毛泽东想法逃走,可是被民团队长发现了,他带着人追了上来。最终毛泽东死里逃生。但却因此耽搁了99的秋收起义日期,他所到的三团911才起事。毛泽东一生经历了那么多险境,那么多坎坷,但浏阳遇险这件事,对他来说记忆太深刻了。

  细读《浏阳遇险》,我们分明能看到一位充满智慧的革命者形象:为摆脱敌人,他掏出一把钱;为避免敌人怀疑,他用泥涂在腿上,装成农民样子;他把短褂脱下来扎成包袱模样,扮作行路人;为及时在旅店住下,他进门直接喊道:“老板,打水来洗脚。”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机智和灵活,中国革命或许就少了一位伟大的领袖,甚至,中国的革命进程也要因此而改变……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出风靡神州大地的现代京剧,名叫《杜鹃山》。女主角柯湘那段著名的唱腔《家住安源》,至今在许多KTV的包厢里还时不时地能听到。读了《潘虎》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忽然明白,这出著名的剧目居然就改编自《星火燎原》中的这篇文章!这潘虎和作者邓洪分明就是《杜鹃山》中男女主角的原型。但细读《潘虎》,觉得文中的潘虎比剧中的雷刚更可爱可敬。

  大革命时期,潘虎曾参加北伐,并因作战勇敢,很快升任连长。但因不满国民党右派在北伐军内清查共产党,他毅然辞官返回家乡。1930年,他在家乡拉起一支农民武装,自称“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潘虎脾气急躁说话却又有点口吃;他向往革命却又非常迷信;他自称红军游击队,却又满口江湖黑话,还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替土豪推车的长工暴打一顿。但他富有作战经验,并且衷心希望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他后来在邓洪的帮助教育下,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0岁。

  《朱德的扁担》、《老山界》、《飞夺泸定桥》……一篇又一篇,几十年后翻开重读,依然是那样的熟悉而又亲切。即使那些从没读过的篇目,像《我的第一个指导员》、《雷老婆》、《带着粮食跳崖》等,读来也是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在中国,有整整几代人是读着背着《星火燎原》的篇目长大的,潜移默化中也深深地影响了这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化时期,不知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重温这些红色经典,品味其中丰厚的精神营养?一个向上的民族,不能没有经典的浸润;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英雄的光辉。当许多人为追名逐利而身心疲惫时,当有识之士为社会道德日益缺失而忧心如焚时,有没有想过从这些红色经典中重寻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皈依?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