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学会 > 红色学者

卢麒元:《资本论》解读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时间:2017-11-11 11:50:58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卢麒元

 u=869602323,2582530634&fm=27&gp=0.jpg

  今天讲课是纪念《资本论》发表 150周年,10月革命100年。在正式开讲课之前,如果能播放一遍《国际歌》该有多好啊!

  (《国际歌》播放完毕)

  好吧,那我就开始今天的讲座。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休息时间,我们一起学习和讨论,有关《资本论》发表150年、还有十月革命100年的一些思考。今年是个大年,非常重大的事情都在今年发生。我们今天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一起分享一下关于《资本论》学习体会和对十月革命的一些看法,以及对中国新社会主义论的具体说明。

  这些日子,紧张一些,也比较劳碌。所以又出现耳水不平衡的现象, 经常坐着就晕过去了。我今天下午争取把课讲好,我搬了一个大沙发到写字台这儿。如果中间出了什么状况,请大家理解。因为确实有点晕,坐在这儿还是有点晕。我已经把所有的光线都遮起来,只留下一盏灯,我争取把这个讲座做完。我们讲课应该是1个半小时到2个多小时,留下30分钟,给大家自由讨论。

  首先,请允许我,也代表大家向发表《资本论》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致以我们崇高的敬意!等到明年,我们会比较定期地在《新思读书会》上来讲课。我们可能从明年开始,采用视频在线上直播。这样可能更直接更清晰,互动起来可能会更好一些。我就正式开始今天下午的讲座。

  讲座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资本论》说了什么;第二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东线的发展;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在西线的发展;第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融合,也就是《新社会主义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部分,《资本论》说了什么?

  读《资本论》是一个非常辛苦,而且非常艰巨的一个工作。从《资本论》发表一直到现在,有无数的思想家在解读此书。

  其实,读《资本论》有读书方面的技巧,我通常把阅读的行为概括为“设身处地”。你如果想读好一本书,读懂一本书。你必须充分地理解作者,甚至要变成作者,这是“设身”;“处地”就是你必须回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中去。读《资本论》难度也在于“设身处地”,因为你要想读懂《资本论》,你就必须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你就必须回到1850年前后,那个时候的英国和欧洲。你只有了解了那个时候马克思眼中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你才能进行归纳、总结,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概括。多数人在接触《资本论》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资本论》上的大部分术语跟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不匹配。所以在领悟《资本论》的时候,需要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逻辑进行简化,将其变成白话才可以读懂。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马克思呢?

  一般人都会认为马克思是个无神论者,马克思本人也认为他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当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出生,我们可能会被马克思的出身深深地震撼。因为马克思的家族中,父系这一支一直是从事与宗教事务,主要是犹太教事务相关的职业。他的父系族谱,从1723年,也就是差不多马克思出生前100年,一直到马克思出生,他的父系一直担任普鲁士王国莱茵省下面的一个特略尔镇的拉比。“拉比”是什么呢?拉比,用中文理解就是“教师”、“圣人”或者是“传教者”、“仲裁者”。拉比是社会地位很高的人,在犹太教中是社会地位非常高的职务。因为他们通常是精通《塔纳赫》、《 塔本德》经书的人,他们非常有学问,非常有道德修养,深获民众爱戴。有意思的是,马克思的父亲没有继承拉比,他后来做了律师。而且特别特别重要的是:他的父亲后来改了个名字,叫海音里希。这是非常常用的德国称呼,不再叫犹太教的名字,原来犹太教的名字叫赫希尔,他放弃犹太教皈依了基督教新教的信义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大家有空都去翻阅一下基督教新教,特别是信义宗。在西方,基督教分为几个大的部分。信义宗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在英国的那个叫圣公宗,还有一个教派叫什么,一下子想不起来。还有一个教派,是瑞士人创立的。当时在欧洲,基督教新教兴起之后,信义宗教是最接地气的,最贴近老百姓的,也是构成欧洲整个思想解放运动的起点,也是打破东罗马帝国沿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状态。这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以至于开启了后来的工业革命。

  在我看来,虽然马克思背叛了他的阶级,背叛了他的家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背叛了他的宗教背景。虽然如此,我仍然深深的感觉到马克思身上一种很深沉的拉比气质,他更像是一个传道者、布道者,而且他也是不折不扣的殉道者。他是一个伟大的拉比,而且基督教新教信义宗那些基本的理念,最后在马克思的笔下,融入了共产党宣言,也融入了《资本论》。信义宗好的理念,也成为共产主义者所坚守的一些重要原则。在理解马克思的时候,必须理解马克思出身的家庭和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及他成长的环境和过程。马克思本人是受信义宗的洗礼,在1824年8月他接受了信义宗的洗礼,最终马克思成为了革命者。但是任何一个人都带着很复杂的遗传的因素,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因素,在理解了马克思的出身家庭和教育背景之后,非常重要的一点,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时间、那个空间的状态。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1849年到马克思去世这段时间,他大概花了将近三十多年,生活在伦敦,生活在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伦敦。在伦敦生活期间,马克思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都不算太好,经济上非常窘迫,甚至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需要恩格斯和其他同志在经济上给予接济。另外他的工作时间长度是非常恐怖的,马克思经常每天工作在16个小时。我想那时候他的心情也很难说会好,因为他要徘徊在当铺和大英博物馆之间,而且即便是在书桌前面写作,他也是经常在进行着非常激烈的论战,所以我想作为一个革命者的马克思,作为传道者的马克思,作为布道者的马克思,他之所以写下《资本论》以及一系列的著作,那里面跟他所看到的,跟他所信仰的,跟他所关注的问题,是有着很深层次的联系的。

  在香港也有《资本论》的学习小组,也有研讨会,我参加过。在当时有朋友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为什么写的不是资本主义论?马克思为什么写的不是社会主义论?马克思为什么写的不是资产阶级论?马克思为什么写的不是无产阶级论?他为什么写《资本论》?

  《资本论》要说什么呢,一个人花近二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去写一本书,这本书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完成,他要说什么呢,他想说什么呢,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所以在了解了马克思的出身,马克思的状态,了解了他所处的时代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来探讨《资本论》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他解决了吗,这些问题后来变成什么样了呢,马克思未能解决的问题,他的后人是怎样研读、探讨和提供怎么样的解决方案的呢,这确实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读《资本论》的过程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旅行。在某种意义上,是危机四伏的探险,会让你看到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要知道马克思是被迫离开德国、比利时、法国,要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离开欧洲大陆前往英国是逃避政治迫害。欧洲的大革命失败了,失败了之后他们要出走,出走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希望对已经在欧洲大陆上出现的那些运动和革命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一整套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和逻辑,同时为无产阶级规划出一条未来可以行走的出路和道路,所以他们决定开始下功夫对整个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整个的全过程或者叫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在这个总结的过程中,为无产阶级未来如何与资产阶级斗争,或者是如何争得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受过很好的哲学教育,又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抽象和归纳的能力非常强,所以马克思牢牢抓住资本主义最核心的问题:资本。他由资本入手,逐步打开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规律。

  我曾在大学的时候开始精读《资本论》,其实想读懂《资本论》,既难也不难,难点在于不能设身处地,当你不了解马克思的状况,不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他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你只是单纯在字面上去接触《资本论》。看到生息资本,看到商业资本等一系列复杂概念的时候,其实你很难对它做出一个清晰的理解。就像有人非常详细的描绘梨子,但你必须尝它,他的描绘再完美,仍然不是你的味觉器官提供给你的完整的印象。《资本论》就有这样的问题,读大学的时候其实应该说对每个步骤都看懂了,甚至每一个公式都搞清楚了。但懂《资本论》吗?不懂。后来慢慢更多地了解了马克思,开始了解英国历史,了解工业化过程,甚至毕业后有条件出国,到资本主义国家去看、去体会,去了解资本,回头再来看《资本论》,才又有所感悟。另外,《资本论》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它里面确实非常有趣,因为它涉及的问题远远不止经济学。它涉及到了伦理,涉及到了法律,涉及到了政治,也涉及到了经济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间正好是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以及欧洲。对英国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1689年,就是光荣革命的第二年,英国推出了《权利法》,也就是君主立宪的体制完成了,然后他们迅速展开工业革命,在短短的100年左右时间,大英帝国已经成为绝对意义上的世界第一强权,也就是日不落帝国。它拥有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而且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帝国。这样一个帝国,它在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建设上具有时代的先进性,甚至可以用“文明”两个字来概述。要知道最早废除贩卖奴隶制度的是大英帝国的法律,最早终结奴隶制度的也是这个大英帝国的法律;出台谷物法、航海条例的仍然是大英帝国。甚至可以这样讲,是英国缔造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也可以这样讲,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是由英国奠定的,它提供了整个制度建设的法律基础。一系列的法律,包括废除奴隶的法律、谷物法和航海条例,这些对工业化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法律,全部是由大英帝国做完的。也就是说,你了解资本主义的制度建设的过程,在大英帝国是最完整的。虽然,那个时候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也很快,甚至像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他们都陆续完成了工业化,但就制度的整体性和先进性而言,英国是无与伦比的。而与此同时,像德意志,像俄罗斯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或者是封建社会的末期,它们还不像大英帝国这样具有制度的先进性。马克思在这个地方考察资本主义,确实有他了不起的地方。他前瞻的问题,基本上是前后200年这样一个跨度,这样一个涵盖,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

  很多人读《资本论》可能会带着一种色彩,红色的色彩,或者是其他颜色的色彩。马克思的哲学修养非常深厚,他深受黑格尔影响,马克思本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因此他对一些概念,比如像资本,他并未表达对某一个概念的阶级属性的那种厌恶或者是喜爱,没有的。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是给予高度评价的,因为它是历史进步的一个部分,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着它固有的问题和现象,任何社会都会不断地发展,吐故纳新。资本主义也是这样,《资本论》透过资本发现资本主义内在的问题,当时马克思认为这个问题是资本主义自身所无法调试和解决的,所以他会引来一系列针对资本主义的革命。 但有些事情,人类发展的过程是很奇特、很微妙的。它不是单线的,所以今天我们在讲课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分两条线。在讨论《资本论》的时候,我们要讨论《资本论》或马克思主义在东线或西线的发展,就是这个意思。

  《资本论》核心讨论的问题是价值论,所以资本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价值论,或者是劳动价值观。实际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最本质的东西:资本利得。资本利得的源泉是来自于劳动者的劳动剩余,我们把它归纳为剩余价值。《资本论》要说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这一块。这一部分的表述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伦理学含义,它彻底粉碎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包括他们所表述的意义,因为他们不承认是劳动创造价值,他们始终认为,资本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资本论》用非常科学的方法来揭示了价值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实际上是把资本利得讲清楚了。

  《资本论》的第一卷讲剩余价值的理论,它具有伦理学的特征,也同时是经济学。《资本论》的第二卷讲资本流转,更多的是经济学。如果你是想赚钱的话,通常你把第二段吃透了, 应该可以了。《资本论》第三卷是讲资本主义再生产全貌。如果第三卷读懂了,应该可以成为了不起的政治家了。

  马克思在仔细研究资本的同时,也在研究资本的流动,研究资本的分布,以及其绝对的利得所带来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将之概述为生产关系。其实资本的分布,就是后来马克思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后来东线为主的革命的依据。就是当资本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时,资本成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工具,所以马克思主张公有制,反对私有制。资本的分布和资本的流动最终的考察结果让马克思得出了基本的结论,就是马克思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当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上时,剥削将无法避免,即便是在类似英国这样比较先进和文明的国家,剥削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资本论》的有限篇幅里面,没有详细的讲解如何进行公有制的改造。

  在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整理了马克思的一部分遗稿,后来苏联人又将其中的一部分未发表的遗稿做了整理,组成了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里边在马克思未自己亲自成书的内容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债务和税收等问题的一系列非常深刻的见解,那些见解对我们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里不仅是个伦理问题,不仅是道德考量、政治判断,这里面也提供了很多方法。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即便是资产阶级,也可以使用的一些方法论。方法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尤其是税收债务问题。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概述其实是非常精到的,他对经济危机的深刻的分析不仅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也为资产阶级治理国家,管理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所以会有后来的凯恩斯主义一系列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些经济上的具体的理论、政策和方法。

  我们今天的讲座是一种蜻蜓点水似的,我们不进入到细节,因为进入到细节,任何一个细节可能都不是一两天的事,可能需要一两本书的厚度才能解决。我们只是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拎出来,把它与现实有关联的问题拎出来,来进行讨论。在资本论里使用的一些概念,今天看来可能有点令人费解,我们尽可能的使用今天的关于资本的一些概念来解释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比如说,资本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以前马克思怎么叫它?权益资本什么的我忘了,债务资本可能叫生息资本吧,可能是这样分类的。那我还是使用大家容易理解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举例,你做生意,你自己拥有一百万,那就叫权益资本。你又向银行向别人借了一千万,那叫债务资本。杠杆的意思是什么,杠杆就是你的债务资本除以权益资本的比例。比如说你借一千万,你的杠杆是十倍。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工业化,就在于它能够大规模地融集资金,实现大规模的生产,这是资本主义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资本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资本的本质实际上是信用,或者说是它有赖于金融资本或者是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杠杆的事情,我们现在的人很容易理解,很熟悉了。其实,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还不太好理解。比如说,你有一百万,你能赚十万,你的权益资本的回报率是百分之十;你又借了一千万,你依然赚百分之十,你的整体回报就是110万,那你的权益资本回报率可能会达到百分之一百。杠杆率就是这么大,它使得你盈利水平迅速地增长十倍。(补白:善用资本,就能够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之后,在《资本论》的第二卷、第三卷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的运行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劳动剩余价值的一个工具,在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开始揭示资本的流转过程和资本的增值过程,特别是资本迅速增值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拎出来讲呢,是因为2002年到2012年中国发生的事情,在短短的十年之间,中国的私人资本迅速崛起,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财阀,为什么私人资本会迅速地膨胀,并且以财阀的方式出现,就是因为杠杆。因为,很多人其实没有多少权益资本,但是他们通过某种方式,有些是正当的,很多是非正当的方式,获取了很难想象的金融特权。由于获取了金融特权,所以他们获取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债务资本,他们以很少的权益资本而获取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债务资本,他们的杠杆比率有时候高达千倍甚至上亿倍,当他们做正确的投资的时候,他们迅速地成为了财阀。

  资本,我们把它理解成钱、工具,或者是一种资源,它是中性的,但掌握资本的人是很难中性的。因此,当资本大规模聚集,就是归属到很少人的手上的时候,或是资本迅速地流向极少数人的时候,就形成了财阀,形成资本的高度垄断,它就会越过经济行为而介入政治行为,所以资本不可能不干预经济政策,乃至于经济制度建设。你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马克思的看法,资本在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资本专制和资本专政。高度垄断下的情况,只能是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整体的贫困化,中产阶级的破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一个基本判断。

  《资本论》发表了150年了,这个判断还有意义么?如果你注意观察2002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中国的财阀以至于相对应地出现一系列的政治寡头,你就知道,马克思的判断非常非常地厉害的,非常非常地有远见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的初期、中期还是现在,资本家总是把他们获取资本描绘得非常神圣,伟大、光荣、正确。因此,你会看到我们媒体总是给各种各样的大小财阀带上各种各样的光环,有时候甚至是人道主义的光环。他们好像不是在剥削,不是在占有其他人的资产、财富、青春、未来,以至于他们好像在施舍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程度的资本特权,我们在今天可以把它解释为金融特权。

  过去的十几年炒房子,房地产炒的是地皮吗,不是,是杠杆!当你只有1万元钱但你可以借一个亿的钱的时候,你可以拥有一块土地,或者是你可以在地上盖房子,然后房子可能卖十个亿,所以你的权益资本膨胀到你难以想象、难以理解,一千倍一亿倍迅速地膨胀。如果你做的再多一点、大一点就会成为财阀。中国的财阀只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是我们说的土地。一种类型,还是土地,不过我们把它叫做高科技。他占有的不是现实空间,而是虚拟空间,所谓的网络空间。我说中国在过去十几年里产生的财阀是两类地产商:一类是现实空间的地产商,占地皮,炒地皮。另外一类是虚拟空间的地产商,互联网如阿里、腾讯等。他们是抢另一类地皮,有一点西部牛仔的味道,有一点浪漫,有一点田园牧歌的感觉。至于一部分盗窃国有资产,将国有股权私有化,并且通过压价,买入压价、卖出溢价方面做手脚,也成就了一些财阀。其实,这些财阀还不像利用杠杆的财阀,炒地皮多多少少还算有些技术含量。盗窃国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无论如何,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生成了一批财阀,并且他们已经与一批政治寡头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生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对十九大有比较高的评价,这五年打掉了一批寡头,约束了一批财阀。而且,他有可能真的会改变历史,使我们避免寡头与财阀垄断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补白:没有什么中等收入陷阱。拉美的问题,就是国家让寡头和财阀专政了。只有打倒寡头、约束财阀,国家才能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整个世界在剧烈的变动,中国从1840年起一直到马克思去世均处于剧烈动荡的时期,一系列屈辱的历史事件。整个世界在剧烈变动,各个国家都需要方向,其实不光无产阶级需要方向,资产阶级也需要方向。马克思耗尽了他的心血阐释了规律,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对于这个方向,马克思本人不是特别满意。马克思曾经自己说过,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样的话语,恩格斯也说过,毛泽东也说过。导师们所看到的东西和写出来的东西,是非常非常谨慎的。因为,世界不是我们常人想象的那样简单。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他精通辩证法,他知道事物的正反两面,他也应该知道革命的含义(补白:毁灭和创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能马克思也看到了革命后的景象和革命的结果。在西方研究马克思的很多思想家里面非常重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以,他们认为青年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他们把异化理论中的人道主义部分摘出来了。在我看来,《资本论》三卷四卷。以至于马克思晚年的著作,马克思本人仍然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悲悯和关怀。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是一个伟大的拉比,它是一个圣者、一个圣人,他是一个传道者、布道者、殉道者。《资本论》对资本的运行过程,有着人类历史以来最深刻的洞见。《资本论》对资本的产生、分布、流通,以至于历史性的走向,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这个见解确实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史,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帮助了无产阶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资产阶级。在某种意义上说,资产阶级读《资本论》比我们更用心,可能他们的理解更为深刻。

  今天的第二个部分,我想讲马克思主义在东线的发展。也就是重点是讲十月革命。

  第二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东线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深入研究后,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发生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应该在英法等地区率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但事实不是这样。后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自己的发挥,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率先爆发。后来,列宁确实在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并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爆发。后来,毛泽东同志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再次创新了马克思理论。不仅可以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爆发,而且可以在尚未发育资本主义的地区爆发。使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一种另外的阐释和发展。

  我说的“东线”,意思就是有别于西方的,西线。也就是说《资本论》的影响是无往而不利的。东线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走了一条暴力革命的路子,它们采取的是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此来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东线的实践是非常波澜壮阔的,非常了不起的。但东线的实践是不是马克思本意上的社会主义呢?100年前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吗?我个人给出的判断是这样的: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但这场革命却未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列宁带领的布尔什维克起草了两个法案:一个是《和平法案》,一个是《土地法案》。其中《土地法案》就是将土地和一些重要的资源,包括私人企业收归国有。收归国有是马克思本意上的公有制吗?我不同意。实际上,他们在走一条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俄国的确是有一大批极为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有一大批对经济学理论研究非常厉害的学者。我相信,列宁是读懂《资本论》的,尤为难得是他精通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东西,就是他知道资本如何使一个落后地区和落后的国家迅速完成工业化。(补白:列宁决定以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迅速完成工业化。而斯大林以此重建了红色沙俄帝国。至于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资本论》里面是把这个道理讲透彻了的,因为资本的分布、流动方向(流转),它的意义是马克思说清楚的。所以当列宁、斯大林及其后的毛泽东,他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全部集中于国家的手上,以致苏联和中国都在极短时间之内完成了工业化,他们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发展的奇迹,原因就是国家大规模归集资本。这个事情呢,在今天我们看得更清楚,只有像中国这种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才能迅速完成工业化,而不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要拉得很长很长,而且难以实现。(补白:印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归集资本,实现高积累,发展缓慢。)我想,如果马克思本人活到今天看到这个现象,马克思本人也不会同意苏俄是社会主义。因为,公有制不等于国家所有,公有的意思是人人拥有而公有。不是由国家代持,国家代持在某种意义上叫共有,而非公有。国家资本主义的好处我们都看到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提高国家的实力,甚至强大起来,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确的。(补白:国有,就是政府代持,政府官员会僭越人民的资本主权,他们必然会勾结财阀转移国有资产和窃取国民福利。这一点,晚年的毛泽东已经洞若观火。他一再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因为他知道僭越人民主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惜,天不假时年,他的解决方法并不理想。但无论如何,毛泽东也是一个伟大的拉比,是一个问道者、传道者、殉道者。)

  在《资本论》里,我们讨论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资本大规模归集之后,所有的权力,包括政治权力也必然归集。一旦归集之后,形成政治制度上的高度集权,在某种意义上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这件事情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早就看到了。但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他自己感到很迷茫。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一种更为妥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在东线的发展,遭遇了一些很特别的历史现象或者叫历史的偶然性。因为,在苏联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列宁的身体状况确实很糟糕,他没有能等到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完整地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列宁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在处理苏联建党和建国问题上,在恶劣的环境下被迫采取一些权宜性的方式。在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将某些权宜性的方式就变成了一些制度性的设计和安排,形成了苏联整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垄断的专制制度。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本来在整个的生成过程中,应该有一些深刻的思考或者是调适。但是,很不幸俄国处在欧洲大陆的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上,经历了残酷的世界大战。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俄国布尔什维克借助战后的状况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对它的制度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出现,使得国家资本主义的高度集权,这是资本权力集中和政治权力集中。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出现,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制度建设走向了一种极端模式。在高度集权经过若干年之后,就是经历一代人之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50年代初期,出现了赫鲁晓夫现象,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反思。但这种反思是没有办法解决它内生性问题的,就是整个制度设计基因里面带来的东西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在又经历了若干年之后,到了第二代人、第三代人的时候苏联不可避免的解体了。令人惊讶的是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苏联在解体之后,他的工业化成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部消失或者是大部分消失,今天的俄罗斯是以贩卖自然资源为生存手段的奇特国家,他们甚至连军火一类的工业品他们也很快要不行了。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东线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就是中国革命。这个革命确实是让人感到非常震撼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到了中国,中国人用中国的文化底蕴,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改造,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很多人对这个事情的评价不高,是可能他们,有两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站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正统的角度来看中国革命,他们觉得这个有点不伦不类;还有一种是站在资本主义角度来看中国革命,他们仍然将之看做农民起义。很惊讶啊,在很多时候,西方世界的人,更多的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等同于历史上某一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打江山建国做皇帝。显然,他们并不了解毛泽东,也并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天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或者是根本特征。(补白:毛泽东始终强调人民的主体性。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只有毛泽东提出人民重新夺权的问题,还要七八年就搞一次。文革,在某种意义上,为改革划定了边界。也就构成了,以反腐败模式,修理寡头和财阀的人民共识。)

  毛泽东,接触《资本论》应该是非常早的。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最早了解接触《资本论》应该是1920年,他看了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这是史料记载最早的时候,因为现在发现就是1920年。

  1920年9月初,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文化书社,这时候他们在把《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列作他们阅读书目里的第三本,其中还有别的书目。在1932年革命后,就是我们建党、建军之后的1932年4月打下漳州之后,毛泽东就得到了一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经济学著作。据说在那个时候他看到了,找到了《资本论》,并且做了阅读。此后,毛泽东可能又多次阅读《资本论》。其中,今天我们查阅的历史资料里面可能1954年毛泽东比较系统地读《资本论》,并且在现存的资料里,每卷都有毛泽东的印章,并且他有大量的划单横线、曲线、括弧,还有些圈注。其实不光毛泽东,中国的主要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都在《资本论》上下过大量的功夫。有人说毛泽东在1949年访苏的时候,向莫罗托夫承认自已没有读过《资本论》,这能认为毛泽东没有读过《资本论》吗?这里我讲两个情况:一个是1949年之后,毛泽东应该有充足的时间读《资本论》。一个是在1949年之后,如果毛泽东说,他们自己没有读过《资本论》,这实际上是一个气话!是对苏联指手划脚,以一个气话方式来回应他们。我相信毛泽东这样的我党重要的领袖不可能不下工夫去读《资本论》的,只是毛泽东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来谈《资本论》,只是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涉及到了《资本论》。这是我个人的直觉没有特别完整的证据。

  其实,毛泽东到了六十年代,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思考的问题已经类似于马克思晚年所思考的问题,就他的更多所思考的问题就是他的更多地是一种悲悯和忧虑,因为中国在1949年夺取政权之后,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基本上仿造苏联模式建立起来了一个完整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系。同时在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出现之后,毛泽东意识到国家资本主义体系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际就是他说的那个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我想他一定是无数次的到《资本论》里去找答案的,而且进行这样思考的人,是想利用资本为中国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迅速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又必须考虑如何遏制资本,如何遏制与资本相关联的政治权利的扩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毛泽东关于资本问题的思考,导致十年文革的产生或者是十年文革的爆发。因为,如果考虑遏制资本权力,在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下资本被代理人践越之后可能产生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希望能够在政权方面,在政治上面解决人民主权问题,文革是采取自下而上的由工农兵来接管政治权力或叫接掌政权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以及运动。但由于在设计方面缺乏整体性的设计,也缺乏逻辑自洽,形成了一次混乱的夺权运动。“革委会”不仅是获得了立法的权力,而且也获得了司法的权力,当然也获得了行政的权力,这个过程忽略了司法和行政的独立特征。

  真理,有的时候获得真理、实践真理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巴黎(法国)的二月革命,甚至最后的巴黎公社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土地革命以至于中国的文化革命,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真理向前走半步就是谬误。当人民在某种安排下,夺取政治权力的时候,权力必须得到细分,人民需要得到的是立法权,人民不是不要司法权,不是不要行政权,人民无法代行司法权和行政权,这就是文革出现问题的关键。人民得到立法权,由立法权而监督行政权和司法权,这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安排。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人民主权的问题,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但这个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呢?马克思到临走的时候也没有能够完整、系统的论述这件事情,列宁做了某种实践,但是仍然没有把它完成。我们文革再次做了一次实践,但这个实践仍然是不完整的。这个不完整的实践,虽然不完整,甚至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为后面的改革留下了一种思想上的约束,虽然它不以法律制度的方式而存在于中国大地上,它更多的是以一种意念的方式,留存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就是人民主体性,或者人民主权,它始终是人民内心深处的一种共识,它是一个审美基础,它构成了立法基础,虽然没有立法,所以在改革开放,当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生出财阀与政治寡头的时候,人民内心深处的审美,人民的共识会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以至于党内健康力量可以利用民心民意,利用整体性的共识,发起反腐败运动,铲除与财阀相伴生的政治寡头,是不是这样的方式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当然不是。所以,反腐在路上,同时仍然需要更深刻的、具体的理论指导和制度建设,这也是我们纪念《资本论》150年,十月革命100年的主要目的所在。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在西线的发展

  时间过得太快,我现在集中精力讲一下西线。

  马克思主义在东线的发展今天讲的比较多,十月革命、毛泽东和文革我们讲了。我们再看看西线,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运动或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东线,其实不是。《资本论》的影响,其实无处不在,马克思主义无所不在。再说一遍,往往是马克思的对立面研究马克思更为深刻一些。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以迷彩的方式在推进,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社会制度的伟大进步。不过,他们不是以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这个方式进行。我有两篇文章,其实这两篇文章对研究西线很有意义,研究西方的社会主义运动很有意义。

  一篇文章是写凯恩斯的,我查了一下,好像在红歌会网上有这篇文章,叫《对英美左翼运动的历史性思考》,是我去伦敦期间访问布鲁穆斯格里区凯恩斯故居时,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说什么呢?说的是在1905年,距离十月革命爆发还有十二年,有一批剑桥毕业的优秀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进入到政府、商业机构,也没有去学校教书,他们来到了伦敦的贫民窟、工业区,与工人阶级生活在一起。这件事本身非常震撼,我看到这个信息之后,我在想,年轻的凯恩斯,他们去干什么去了?第一个想法是,他们是不是像毛泽东去安源?去组织工人运动呢?所以,我后来去英国的时候,我专门去这个地方考察。看了这个地方,令我更加震撼的事,这一系列的伟大名字,一系列了不起的牛人,他们最终没有发动革命,他们成为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经济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凯恩斯最后被封爵。他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而且参与了英国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政策的规划,特别是二战之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制度安排,甚至包括讨论二战之后的货币政策。要知道,在英国即便是今天,到了剑桥区,那也是个左翼汇聚的地方,它跟中国的大学完全不一样,那里面会有大量的真正社会主义者,是真的拥有社会主义理想的一群人,其中很多人具有拉比的气质,他们更是圣者,更是布道者,有些人也会成为殉道者,他们准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年轻的凯恩斯,他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甚至他们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存在着诸多的想法,可能他们也准备做些事情。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里面,有的时候,它具有某种程度的包容性,可以将一些主义纳入到体制内,形成和平的、渐进式的改良,而不是革命。事实上,二十世纪初叶,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改变和政策转移,它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在西线的发展。

  我的另一篇文章是《威尔逊总统与民粹主义》,这个文章是写的是1913年距离十月革命爆发还有四年,美国的民粹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民粹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尔逊。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竟然当选了美国总统。这个神奇的威尔逊在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其中很多的制度改革,即便是今天看来也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威尔逊有很多的创建,包括联合国是他创建的,包括高尔夫球是他创建的,包括联邦储备法案是他创建的,一系列反托拉斯的法案也是他创建的,他的一些创建被历史学家在后续高度评价。可能正是英国和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叶,他们叫民粹主义也好叫其他主义也好,在这种影响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的社会改造,从而避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也在某种意义推进了社会制度的更加理性和人性。将来时间允许的话,我还希望朋友们有空去读读这两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在西线的发展始终没有停留过,而且有过几次高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民族主义高涨也随着各种工会劳工权益组织的出现而进入到高潮。

  劳动权利获得了保障,同时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分布变得更加趋于合理,在观察这150年里资本的分布、资本的流动上,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这是在某种意义上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相对的分散,并具有某种公有制的特征。公有的意思不是指共有或者是由国家代持,而是多数人拥有多数资产或者是多数人拥有多数资本。这种情况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广谱性特征。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实现了《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批判之后做出了某种的调适。

  今天早上我看了川普总统的女儿伊万卡在日本的演讲,其实我挺惊讶的,她那个演讲完全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的演讲,如何来照顾父母,照顾劳工权益,如何在照顾劳工群益的基础上进行税改。你很难想象她是一个富豪总统的女儿,你也很难想象她是一个犹太人的老婆,你也很难想象怎么说呢?很难想象,你能说伊万卡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你能说伊万卡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吗?但她提出来的那些想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相反,在一些以社会主义自诩的国家,一些应该是社会主义者的人们说出来的话,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陈词滥调。人类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人有的时候确实是让人感到惊讶,有的时候让人感到很无奈。

  我今天的讲座第三个部分就草草结束了,因为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第四个部分,《资本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简单的把第四个部分讲一下,就是《资本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实今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今年是个大年,既是《资本论》发表150周年,又是十月革命100年。同时在中国,正好是经历了五年反腐败取得关键性的成果的特殊时期。我同意十九大的概述,关于新时代的概述,而且新时代里有两个亮点,第一次明显清晰提出了“共享”,同时认识到“不平衡、不公正”的问题。我觉得在十九大整个的报告和思路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与《新社会主义论》的吻合。虽然是拐弯抹角,但毕竟通过反腐败,强有力的打击了政治寡头,遏制了财阀在中国的恶性发展。我们必须对这两件事情给予极高的肯定。100年前孩子们提出“打倒军阀”,今天学生们没有喊出口号“打到财阀”,但它已经成为全民内心深处的一种共识,也成为了新的领导班子集体努力的成果。虽然只是阶段性成果,还仍然有赖于制度上的变革和落实,但毕竟今年的一切不同凡响。

  同时,今年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事实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已经酝酿并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就是到了临界点。今天,我讲过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所形成的高杠杆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极端的状态,就是通常按照《资本论》的讲法,经济危机经历的三个过程。我们正在经历最后的阶段,我们用债务资本是可以理解的,高杆杠在经济发展好的时候,资本利得可以覆盖本溪呢。权益资本没有本息问题,但是借贷资本是有本息问题的。资本利得可以覆盖本息,则没有问题。当发展到后期的时候,资本利得不能覆盖本息,则金融危机就无法避免了。到了现在的状态,资本利得无法覆盖本息,就是杠杆比例太高了,而且存在金融杠杆严重错配的问题。就是说,危机已经在路上,端看新一届政府如何应对了。

  这个事情我多讲两句,对大家理解现在的经济状况有帮助。我前些日子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美国的评估机构会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降级,为什么会将中国的交行和招行,我们认为非常好的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降级呢?还有一系列的机构被降级,他们为什么会对政府信用和企业的信用降级?他们做得对吗?或者是完全不对,如《人民日报》说的是完全不对的。我个人认为他们看到了问题,我们确实存在信用错配和时间错配这样糟糕的问题。什么叫信用错配呢?就是正规的银行比如交行,它受严格的监管,银监会、央行的监管。还有资本充足的压力和坏账比例的压力。它把表内的问题以往表外所谓的隐形银行予以处理。以至于影子银行盗用了正规商业银行的信用形成了大规模的信用错配,形成了高风险。什么是时间错配呢?时间错配就是政府的融资做长期投资,基础建设回收周期高达二十年,但是他的融资时间很短,地产商融资可能要五年,但是它的时间也是很短,总体上的社会融资时间都是错配的。我们认为这种双重错配,即信用错配和时间错配,导致了我们现在的金融资产里近一半处于高风险状态,所以我们在考虑整个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动时,要考虑资金成本的变动。我们讨论的就是利息,这个利息的变动就是美国的三箭齐发,它加息了、缩表了,还有税改,他会导致我们中国国内的资金成本会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上升,一旦出现上升则资本利得无法覆盖,债务资本本息就会出现债务危机和一系列的经济危机。

  这个时间不会拖得太久,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可以决定的,因为它是全球性的,全球性的资本萎缩资本回收导致的这样一个状况。

  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今天的这个讲座不在经济问题上做太多的判断、预期或者是估计,我们将它留在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再做一个详细的最新注释。我们要说的是《资本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对解决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是我们治理方面一个非常好的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对新一届政府的期待是很高的,我们希望在惩治政治寡头、扼制经济财阀的同时,能够尽快的开启伟大的税政改革,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建设,使中国的资本的分布更为合理,使得资本的流转更有效率,使得国家的经济的发展逐步的走向一个更文明、更健康的状态。

  好吧,讲了一个小时五十分钟,今天就讲这么多,留下点时间来讨论讨论问题,大家可以提问吧,谢谢大家,今天时间紧凑有点乱。(完)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