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下杂谈

秦明:不要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套用毛主席的“不打美舰”

时间:2022-08-05 23:24:18  来源:子夜呐喊  作者:秦明

  这两天很多人都在讨论炮击金门的历史,重点在于“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这个口号。

  这个口号来自于指挥炮击金门的叶飞将军的回忆,“如果要打美舰,必须是北京毛泽东批准”,而打蒋舰是无须毛主席批准的。

  毛主席在当时确实有过这个指示,但这个指示的提出却是有具体历史背景的。当历史背景已经发生变化,主客观条件,甚至主客体本身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笔者以为,想要套用这句话还是应该慎重的。

  本文就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8·23”炮击金门又被称作第二次台海危机,台湾方面称为“八二三炮战”。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以突然性的火力轰击金门,炮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发射炮弹近三万发,击毙击伤国民党军中将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两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

  炮击一直持续到1958年10月5日,导致国民党军对金门的海上运输被迫中断。其后,解放军宣布解除封锁,改为“单打双停”,逐渐减少攻势,直到1979年中国大陆和美国建交为止。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突然作出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呢?

  首先,炮击金门是我们的主动出击,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支援中东人民反侵略斗争乃至世界革命的全局性战略思维。

  经历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波折,到1958年初,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暂时是比较团结的,生产力发展也呈现出了良好势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新中国也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初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在当时作出个一个相当精辟的总结,“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东风已经压倒西风”,事实正是如此。

  反观那些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自1957年下半年起,美、英、法等国内部出现了带有普遍性的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现象。随着经济衰退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变得激烈,一些国家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变得明显,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日益表面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非等地区的人民为了摆脱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并且得到了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1958年5月9日,黎巴嫩人民举行起义,反对本国亲美的夏蒙政府,引发了“中东事件”。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美国公然出动海军到黎巴嫩海面威胁人民起义,大力支持夏蒙政府;紧接着到7月14日伊拉克又发生了军队推翻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的军事政变,新政府宣布退出美国炮制的“巴格达条约”,美国炮制的“遏制共产主义”的防御链条出现断裂,艾森豪威尔下令出兵中东,以保护侨民为名派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登陆,占领贝鲁特;英国也派伞兵进入约旦。

  得知美国武装干涉中东的消息,毛主席迅速作出了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以“战争边缘政策”回答美国的“战争边缘政策”,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所谓“战争边缘政策”,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6年1月提出的所谓“能够到达战争边缘而不卷入战争是一种必要的艺术”。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世界力量对比的天平正在发生倾斜,形势越来越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使得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发动全面战争有所顾忌,但帝国主义又不甘心失败、放弃殖民地利益,于是就采用军事挑衅为主的“战争边缘政策”四处捣乱,加剧国际紧张局势。而中东事件正是美国试图通过“战争边缘政策”,扼杀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而毛主席决定炮击金门,不仅是在以实际行动抗议美帝国主义干涉中东国家内政,更在实际上逼得美国不得不分散战略重心、顾此失彼,切实地支援中东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为中东国家人民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赢得战略机会。

  1958年7月17日,北京天安门广场50万人参加的“北京各界人民抗议美国武装侵略黎巴嫩,支持伊拉克共和国,支持黎巴嫩民族独立运动大会”;7月18日,毛主席正式作出了大规模炮击金门的决定,并表示,“金门炮战,意在击美,以实际行动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见张爱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

  而毛主席作出炮击金门决策,还有另一个国际背景考虑,是以实际行动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鼓吹的“缓和与和平”作出回应。毛主席认为,“缓和与和平”固然要讲,“革命与战争”同样也要讲。只讲缓和与和平,那是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事情是没有的;只有以强硬回答强硬,国际局势才能真正缓和。

  所以,炮击金门是我们的主动出击,主动权完全在我,战略意图也非常清晰——那就是分散美帝的战略重心、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以“战争边缘政策”回答美国的“战争边缘政策”,起到“扰敌”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挑起全面战争。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战术就成了实现这样的战略意图的最关键一环。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四方签字生效以后,中美两国处于敌视状态,却并不处于战争状态,按规则是美国军队见到中国军队不开火,中国军队见到美国军队也不开火,反之亦是如此。不主动打美舰,就不算挑起战争,美国也就找不到扩大战争的借口。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却并非如此,蒋军和解放军从未有过停战协议,台湾问题只是国内解放战争的延续,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当然可以见着就打。

  新中国百废待兴,作为人民领袖的毛主席当然比任何人更清楚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对中国的重要性。但是,一方面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明白共产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建成的道理,时刻心忧受压迫世界人民和世界革命;另一方面,毛主席更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要在国际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事实证明,正是毛主席新中国站立在国际主义的道义制高点上,才为新中国赢得了充分的尊重,曾经受中国帮助的亚非拉人民成了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力量,更为新中国后来打破两个超级大国的扼杀和封锁建立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果然如毛主席所设想的,金门炮声响起之后,8月27日,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主力和地中海第六舰队之一部匆忙向台湾海峡集结,极大减轻了阿拉伯人民的压力。

  第二,炮击金门决策的作出,其次才是针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本身;在后来上升为常态化措施,反过来成为牵制美蒋的手段。

  回顾1958年的炮击金门,必须要先回顾1954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

  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一直采取敌视的态度。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成绩出兵台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而造成了为祸至今的“台湾问题”。所以,那些关于“毛主席决策抗美援朝导致无法解放台湾”的说法,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指责此前的杜鲁门政府过于保守,推出了一系列更加极端的“国家安全政策”。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1953年9月,美国政府就与台湾国民党集团签订了《军事协调谅解协定》,公然规定国民党军队的整编、训练、监督和装备完全由美国负责,如发生战争,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指挥,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协定中的防区,包括台、澎、金、马等岛屿,并在台北设立“协调参谋部”,由美国主持,加强控制,并将第七舰队摆在台湾海峡,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

  1954年7月,毛主席审时度势,做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定,一方面在国际舆论上强烈谴责和揭露妄图霸占中国领土台湾的意图,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外交上、政治上、经济上全面摆开解放台湾的架势,1954年9月3日,福建前线万炮齐鸣,炮弹落向金门,美国和国民党的军队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两名美国顾问当场毙命。是为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

  美蒋误以为解放军要夺取金门、马祖,甚至要不惜代价进攻台湾,艾森豪威尔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但蒋介石坚决不干,美蒋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

  毛主席通过炮击金门,巧妙地把台湾问题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面前,表明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与之同时,用声东击西之计掩护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和大陈岛,迅速地解放了浙江沿海诸岛。

  由于美帝国主义在此时并没有占据任何国际道义优势,且刚刚经历了朝鲜战争的失败,其统治集团内部也是意见不一,完全没有做好与新中国再次开战的准备,所以,第一次台海危机把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打回到了谈判桌上,打出了一个中美大使级会谈。

  但是,美国在会谈中一直采取拖延战术,拒绝解决影响两国关系的实际问题——台湾问题,会谈一度中断。且在1954年12月美蒋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有了美国人撑腰,不断派军队袭扰我东南沿海,意图把美国拖进中国内战,实现他反攻大陆的幻想。

  因此,也有必要给蒋介石以惩戒,维护大陆沿海安全,告诫蒋介石不要以为有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就可以挟洋自重;此外,毛主席也想通过炮击金门检验一下所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成色”,“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毛主席在当时有一个基本判断,“美国怕打仗,我们也怕打仗……(但)美国怕我们多一点”。最终结果如毛主席所料,金门炮声一响,美国又回到了谈判桌上。

  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击开始之后,金门后勤补给中断。蒋介石请求美国舰队护航,为国民党军舰金门运输补给护航。

  这个举动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就在炮击金门正式开始的前一天——8月22日,毛主席毅然决然地作出决定,“为了国家安全和繁荣,应当有个较宽的领海”,拒绝承认英美日等海洋强盗为了方便殖民扩张主张的三海里领海宽度的“国际惯例”,把中国的领海宽度定为12海里,正好覆盖金门、马祖周围海域。

  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向全世界公布,第一条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

  9月7日,美国答应了蒋介石的请求,派军舰为国民党军驶往金门的运输船队护航;9月8日,中央军委下令再度大规模炮击金门,按照毛主席“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指示,轰击美国军舰掩护下的2艘国民党军登陆舰,击沉“美乐”号,击伤“美珍”号,美国军舰未射击即迅速撤往外海。

  其后,美蒋在金门、马祖的“撤守”问题上再次爆发严重的矛盾分歧,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蒋介石先后于9月30日和10月1日发表公开讲话,针对杜勒斯前一天要求国民党军从金、马撤军的讲话,蒋介石表示“并无接受义务”,美蒋分歧由此公开化。

  针对这一情况,毛主席指示让炮击进入打打停停的状态,给蒋介石时间进行补给,并于10月31日,由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双日不打单日打”,即“单打双停”,一直持续到1979年中美建交。

  由此,毛主席提出的著名的“绞索政策”得以实施。(注:1958年9月8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公开讲:“中国领土台湾,黎巴嫩以及所有在外国的军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不是别人,而是美国人自己制造这种绞索,并把它套在自己脖子上,而且把绞索的另一端交给了中国人民、阿拉伯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国侵略者在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就将越紧。”)果断放弃登陆金门、马祖作战的预先设想,毛主席认为,只要金门、马祖还在蒋介石手中,美国就无法从台湾海峡脱身;只要蒋介石政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美国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图谋就无法得逞。

  如此神奇的战略构想的确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也是敌(美)我力量对比差异悬殊,以新中国当时的国力、军力,还无法武力解放台湾的情况下作出的最优抉择;给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套上了“绞索”,让台湾离大陆越来越“近”,迫使美国在1971年作出承诺,“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今后不会有任何台湾地位未定的言论;今后也不会支持任何台独运动”。至于美国政府出尔反尔,炮制出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六项保证”,那又是1979之后的“后话”了……

  而美国军舰在9月8日的逃离举动,又一次证实了毛主席的预判,那就是美国政府没有做好与新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准备。但万一美舰开火呢?请注意叶飞将军的回忆,“如果要打美舰,必须是北京毛泽东批准”!也就是说,毛主席从来没有把“不打美舰”当作一成不变的指令,只是将决策权收回到了自己这里,保证以“战争边缘政策”回答美国“战争边缘政策”战略的顺利实施。

  如果美国军舰选择主动开火,后果会怎样?历史虽然无法假设,但别忘了,当时的最终决策者是谁?是人民领袖毛主席!

  在维护人民共和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毛主席从来没有令人民失望。

  1965年,9月20日上午,一架美国军机侵入我海南岛海口地区上空,进行战争挑衅;人民解放军航空兵部队当即起飞,一举击落了这架胆敢侵犯我国领空的美国军机,活捉美国飞行员;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中国人民严阵以待》。

  所以,“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只是毛主席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针对特定事件,作出的带着明确战略意图的特定指示,不能把这个口号当作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这是对毛主席战略思想的误读。

  如本文开头所说,当历史背景已经发生变化,主客观条件(如炮击金门是我们主动给美蒋套上了“绞索”),甚至主客体本身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如蒋介石和蔡英文能一样吗?)的情况下,想要套用“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就要慎之又慎了。

  最后,让我们重温电视剧所呈现的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时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