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下杂谈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时间:2019-08-28 14:31:42  来源:徽剑  作者:徽剑

 文章有点长,先列个观点提要:

【1、应试教育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社会需求带来的。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冲突,素质教育离不开考评、分级。
3、快乐教育不是减负、不是宽松教育。
4、西方好的学校学生负担比中国学校大得多。
5、日本台湾香港实施减负,结果失败】

最近这些年,在中国有个词,叫素质教育,以反对所谓应试教育。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素质教育,看看维基百科:

【博雅教育(拉丁语:artesliberales,英语:liberal arts),又译为文理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原是指一个自由的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有产者,即不需要出卖劳动力,仅凭产业就能生活的人,如贵族。不包括手工业者和奴隶)所应该学习的基本学科,现代则是作为生活常识的内容,可以在社会学校修习、也可以透过参加展览等方式获得知识。】

看明白了么,所谓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是给那些有产者,不需要出卖劳动力的人服务的,让他们生活的更加“幸福”。

本来推广素质教育也没什么问题,素质教育其实压力很大的,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

我们再来看什么是应试教育,维基百科是这么说的: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种教育制度在中世纪和近代的东亚和欧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为可以透过师傅带领和严格培训,大量培育技术性人才,但欧美国家在资本主义改革下,开创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后逐渐改行“素质教育”,而东亚国家则仍然坚持应试体制。

作为一个在努力混数学博士的我来说,长期数学训练给了一个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快我就发现了这里面的问题:

所谓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学更多的知识

所谓的应试教育,是严格以考试来判断学生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学生的升学等。

这里我就很纳闷,他们之间没冲突啊。你学更多的知识,难道不需要考核一下有没有学习到位?如果你需要考核,那么这跟应试教育又有什么区别的呢?你学习什么舞蹈、钢琴、书法、绘画等等,难道最后学习成果不做考评么?我知道钢琴就有个考级吧?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应试教育么?

如果你为了所谓减少数理化的应试,增加钢琴书法绘画等应试的教育,只不过学科的调整,而不是改变了应试教育

后来,我终于发现事实是,中国目前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而是降低教学要求、减少教学时间,换句话说,就是“宽松教育”。

中国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减少学生(在数理化等主要课程上)的学习时间,降低对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标准要求。然后让学生去增加学一些艺术、体育之类不做严格考核要求的内容

说白了,就是宽松教育

这里要说一个快乐教育,快乐教育这个理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国内的,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著作《Essays on Education and Kindred Subjects》(《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国内很多人把快乐教育解读为不管教、不考试、或者考试成绩不重要的教育,其实这完全错误。把学习痛苦的源头,指向人为设定的教学大纲,和严格的考核标准,也完全不对的。一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快乐,让他们按照天性来选择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多少、减少考试、降低难度、弱化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斯宾塞所倡导的快乐教育不是没有标准、随心所欲的教育,反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评判标准和奖罚体系的它是通过更全面、更多元的训练机制让他们获得长远、可持续性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让孩子由着性子来,缺乏足够严格的管教或者引导,打牢基础往往成为空谈。

有种观点说,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虽然得到了基础知识的强化,但是却失去了个性化的思想,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在我看来,这很扯淡。你都知道是基础知识了,独立思考和创新是建立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你连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你怎么去独立思考。

人不管学什么技能,都面临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模仿,第二个阶段是自由发挥。比如学书法,一开始就得老老实实临帖,等到临帖熟练了,你就可以开始加入自己的想法。假如你一开始就来个独立思考,自由发挥,你一辈子都别想练好书法。

所以说,基础阶段的教育,不存在什么独立思考和创新,你需要的是尽可能多掌握一些知识,多把已知的方法技能学会,然后才能创新和发挥。

你方向盘都握不好,你就想去创新着把车子开出去?

一切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谈独立思考和创新的,都是扯淡!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核心是让孩子发现学习的快乐,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结果在中国,变成孩子怎么觉得快乐就怎么来。

一个是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快乐。

一个是孩子觉得怎么快乐怎么来。

这差的有点远。

谈快乐教育的人很多,却不知道,在斯宾塞的培养下,他侄子小斯宾塞14岁就被剑桥大学录取了,那些支持所谓“快乐教育”的,你孩子14岁在干嘛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我们很多人把快乐教育定义为约束少、压力小。真正的快乐教育不是怎么快乐就怎么教育,而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和获得快乐。

怎么快乐怎么来,那不是快乐教育,那叫宽松教育,再进一步,就叫松懈教育。

日本的快乐教育

大家都知道,同为东亚文化圈,日本当年也是跟中国一样,很严格的应试体制,后来1972年,日本部分教职员组合提出“宽裕教育”以及“学校5日制”。

1977年-1978年全面修改学习指导要领。1980年度起实施。迈向宽裕教育路线,删减学习内容、授课时数。口号“放松和充实”,“放松和启发”。

1992年度起删减学习内容、授课时数。废除小学第1学年、第2学年的理科、社会,新增教科生活。

1998年-1999年取消公立学校的初中升学考试,实施初高中一贯制。

2002年度起实施。删减学习内容、授课时数。全面实施学校周5日制。新增“综合学习时间”(総合的な学習の時間)项目。采行“绝对评价”制度。修改教学大纲,将现有的教育课程内容削减30%左右,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并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时间等等。

2004年国际学生学习评量 (PISA2003, TIMSS2003) 结果出炉,日本学生的分数低落成为问题。2005年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要求中央教育审议会重新审视学习指导要领。次年度起,指导要领外的学习内容以“发展性内容”(発展的内容)的名称重新编入教科书。

2007年在首相安倍晋三主导下,以“教育再生”之名,开始着手改革宽裕教育。

2008年公布新学习指导要领方案。

2011年度起实施。脱离宽裕教育路线

大家看明白没,这就是日本实施宽松教育和放弃宽松教育的时间表。在实施过程中,事实发现,不但没有减少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日本家庭的经济负担。

据统计:在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支出和补习教育支出从1970年左右开始显著上升,1976年开始实施的“宽松教育”政策完全没有影响到这个上升趋势。1976至1995的20年间,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没有下降,反而一路攀升,更可怕的是,升学率却一路下滑至1970年后的最低谷。可想而知,在此期间的学生和家庭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对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学生而言,不公平也在扩大。根据文部省官方调查,全日本中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从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44.5%乃至1993年59.5%。小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也从12.0%、16.5%到23.6%。

那么减负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日本第一次参加时的成绩是:数学第一、科学第二、阅读第八。宽松教育实行后,2003年日本第二次参赛,成绩是:数学第六、阅读第十四。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说: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所有的创造力都必须扎根于基础知识,才有可能产生。否则,让孩子随意地发挥想象力,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媒体:宽松教育出了笨蛋

《朝日周刊》在1999年3月刊登了名为《东大、京大学生的学力崩溃》一文;同年,《不会分数的大学生》一书刊行,根据书中统计,日本国立大学的学生里,只有45%能全部答对小数、分数的加减法问题。許多民众將罪魁祸首指向了宽松教育。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台湾在日本之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也搞了类似日本“宽松教育”教改。结果呢?二十多年过去了。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祕书长段心仪指出,

【“教改23年以来,‘高中国中化,国中小学化,小学无下限’,学生竞争力下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108课纲无力扭转,只是变本加厉。过去每一个高中生,3年国文能读60篇文言文、外加诗词歌赋、四书精华。108课纲后文言文剩15篇。过去每一个高中生,英文必须熟练使用7000单字。108课纲后只剩4500字,连带许多好文章都无法选进课本。中英语文能力同步下降,文本对照文本,台湾高中生教材只能对应大陆初中生教材。”】

这还不够让我们警惕吗?还要强行推动更加减压式的新课纲吗?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大家不知道的,其实香港在九十年代末,也搞了类似的教改。结果这次大家都看到了,一堆所谓大学生,错别字一堆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英文单词不会写,中文汉字也不会写,这个居然是香港的大学生们!

就我看到的,无论日本,还是台湾、香港,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凡是搞所谓减负教育的,基本没什么好结果。

因为他们搞错了问题的症结。

事实上,指责应试教育的,都是因为升学难,比如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难,根子不是在什么应试教育,而是你招生人数太少了啊

只要招生和应试的人数比例过大,无论怎么折腾,都是会面临残酷的竞争啊。这根本就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问题。

当年,我们参加高考时,连大专的分数线都在500分左右(满分710),录取率是四分之一。如果像现在这种比例招生,一两百分都能上大学,如果只是为了上个大学,不用费什么力了。

有人说,我想清华北大,还是得面对残酷的应试教育啊。

我想说,那是因为清华北大招生只有那么一点啊,国家应该做的是把其他更多的大学水平提高。再说了,应试教育你进不去,你觉得所谓素质教育你就能进去?

别做梦了,那轮不到你,还是考试更适合你们大多数人。

残酷的精英教育

有很多人看了前面,会说美国英国都是这样吧,怎么他们科技那么先进?我们来看看。事实上欧美的教育体系,分为了面向平民为主的公立教育,和面向有钱人为主的私立教育。

整体而言,私立学校的教育水平远高于公立学校。当然部分高档社区的公立学校也不差,但是整体上还是有差距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私立学校如果教育水平差了,有钱人就不会让孩子去上学啊,这样教育水平差的私立学校是办不下去的。

而高档社区的公立学校,因为学生父母等的影响力,办不好的校长和老师,肯定都被赶走了。

我们来看数据:

【英国教育慈善机构萨顿基金会统计资料显示,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生源中,超过50%的学生来自英国的8所精英中学。2015至2017年间,牛津和剑桥大学从英国8所精英中学录取的学生数量为1310人,而从英国近2900所普通中学录取的学生仅为1220人。这八所学校,只有两所是公立学校。
伦敦私立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过去五年平均每年考入牛津和剑桥学生为70至80人。
伯克郡私立学校伊顿公学(Eton College),2014年和2015年,考入牛津和剑桥学生分别为82和68人。
剑桥公立六年级学院(Hills Road Sixth Form College),每年平均有60名毕业生被牛津和剑桥录取。
伦敦私立学校(St Paul’s School),2015年和2016年,分别有41和53名学生考入牛津和剑桥。
汉普郡公立六年级学院(Peter Symonds College),过去三年,平均每年有48名学生被牛津和剑桥录取。
伦敦私立学校(St Paul’s Girls’ School),2015至2017年,平均每年有45名学生考入牛津和剑桥。
伦敦私立学校(King’s College School),去年有48名学生考入牛津和剑桥。
牛津私立学校(Magdalen College School),今年有44名学生被牛津和剑桥录取】

如果按照学生人数来算,牛津和剑桥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私立学校。至于比较牛的公立学校,前提是你得买得起这里的房子。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我们来看下伦敦私立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的教学吧:

首先,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们一周要上六天课(实际是5天半)。咱们中国只有五天课。

其次,周一、周三和周五学生们一天有 7 节课,周二和周四上午为文化课,下午是体育课。每周六学生们只是在上午有五节课,下午开始为自由活动,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俱乐部。

GCSE 课程:英语、数学、法语、历史、地理、艺术、音乐、宗教研究、古希腊或古拉丁相关课程、科学、计算机设计科学、体育、英国文学、戏剧、电子学、设计与技术、电脑科学。

A-Level 课程:艺术、艺术史、古典学、经济学、英国文学、地理、历史、数学、现代语(汉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音乐、宗教研究、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电子学)、歌剧研究、思维技能。

这里引用资料备注下:

GCSE的英文全称是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文译为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是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所参加的主要考试。GCSE相当于中国国内的初中毕业考试文凭,但实际上,GCSE是英国中学10年级和11年级学习的课程,难度和要求都比国内初中毕业生要高。经过两年的GCSE学习后,学生方可进入A-Level阶段的学习。

再来看看伊顿公学?

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学校为13-18岁的男生提供全寄宿制教育。伊顿公学要求所有想来的男孩在10岁半之前必须提交申请,然后参加60分钟的面试和包括英语、法语、地理、历史、拉丁文、数学以及宗教学等科目在内的笔试。最优秀的200多名男生将在13岁时入学。不是优秀的孩子,连入学考试都过不了。

这里的学生们每天早晨7点半起床,夜里9点半睡觉,除了英语、数学、哲学等学科之外,他们还要学习艺术、音乐等多门课程,每人要掌握至少2门外语,功课非常紧张。

谁跟我们讲,素质教育就一定下午就放学,一周上5天啊?谁说素质教育就一定轻松快乐啊?考试考死你!

看完英国,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可以说是一种“快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孩子上完所有的课堂课程之后,还有大量的活动课、体验课、校内参观活动,到校内去玩一玩,拿着项目去玩一玩。

而美国公立学校,学区里达到年龄的孩子就可以入学,公立学校旨在培养孩子立足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让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一般公立学校不会让孩子留级、退学或开除学生。课程通常是根据国家教学大纲开设,除了语文、数学、历史、科学等常规课程外,有一些政府拨款充足的公立学校通常也会有一些兴趣班的课程可以让孩子选择。公立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通常在25~30个人左右。

美国公立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学校不会发课本。公立学校几乎不能开除老师,教的好坏都一样。

没有什么硬性指标来衡量一个老师的教育质量。

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庭作业。

看到没有,宽松吧?至于孩子学得好不好,完全看运气了。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连美国人自己都拍了部纪录片反应公立学校问题。2010年,一部名为“等待超人”的美国教育纪录片上映,狠狠揭露和抨击了弊端丛生的美国公立教育系统。片中所展现的美国公立学校让人触目惊心:不到三点就放学的学校、乱得一塌糊涂的课堂、只顾打牌看报纸的老师、毫无纪律的学生......有的高中堪称辍学工厂,无数少年早早进入社会,成为最易犯罪的一群人。

美国公立学校是“快乐教育”,私立学校就偏“应试”了。

美国私立学校的入学门槛则会相对较高,大部分孩子进入私立学校通常都需要通过学校的考试或面试,有时还会有智商和情商测试。私立学校的教学要求也比公立学校要更高,私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整体来说也并不宽松,学生如果达不到学校考试要求或者违反纪律,有可能会被劝退和开除。课程设计上,私立学校的课程也会更为丰富多彩,除了基本课程之外,还会有更多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专长的课程,比如音乐、阅读、表演等等。

你觉得这样的学校,学习会宽松么?宽松了,你可能连入校考试都通不过,进去了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很快被开除了。

看看网友对外国私立学校的形容:

【“私立学校在学习方面一般都比公立抓得紧,这方面我们还是有思想准备的。没想到,去了一周后也着实让我们小小一惊。从第二周开始,这个学前班周一到周四都有作业,通常是阅读和数学两门,有时还偶尔有language art的作业。除此之外,阅读还需要每天读十五分钟以上,家长做好记录。拼写课(spelling),language课和阅读课每三周有一次小小的测验,拼写测验每次有20个左右的新单词,然后每次测验都是累积以前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单词默写单子已经有上百个了。language课主要学对5岁孩子来讲比较生僻的单词,让他们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生僻的单词,每三周学6个单词,词汇量也一天天的增加。”“阅读课的测验卷子,最底下一排写着通过考试的要求:2分钟读完,小于3个错误”,“平时的数学回家作业,一般有3-4页”,“负担挺重的课业”。】

这还只是学前班!学前班!学前班!重要的话说三遍!

香港教育启示录:教育上快乐地减负,最后结局是你的孩子没有了出路

所以说,美国实际上是私立学校(极少的公立学校)培养的精英撑起了美国教育。美国国会议员读过私立学校的机率,是普通民众的两倍以上。44%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和38%的美国众议院代表曾经将子女送入私立学校。百年来只有一位总统送自己孩子进公立学校,美国总统们的择校观惊人地一致。

为什么宽松教育的美国公立学校这么不受待见?

为什么这些美国的精英们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单纯追求快乐是扯淡的

要提升素质,就必须要学习很多东西,这不是减负,这是“增负”。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技能、哪一门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枯燥的。

比如厨师炒菜,能做出美味菜肴,开心吧,但是厨师练习过程中呢,要练刀工、练习颠勺、要反复琢磨火候。

比如舞蹈很好看吧,但是你看有几个孩子练习过程中不哭的,你告诉我这是开心快乐?

所谓学习的快乐,是在学习后取得一定成绩,然后达到的一种自我满足感!

因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反惰性的过程。即便是在原始社会,而小孩子或者说学生们,因为年龄问题,缺乏足够自制力和判断能力,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有足够的预见性。在法律上都是限制行为能力的。你让这样的孩子,按照他的“快乐”来做事?

小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玩,很大一部分孩子都不愿意上学,觉得上学不快乐。那么是不是干脆取消上学算了。或者干脆继续减少课时,比如每天只上半天课,剩下时间放假。这个减负力度岂不更大?

但是,谁信了这种快乐成长,谁将来就会痛苦一辈子。为什么?你该学习的时候没学习,你该学的东西没学好。将来哪个公司和部门会要你?

不要以为降低了比如大学等标准,你可以轻松拿个毕业证。现实情况是,你拿了又如何?

现在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只要211和985?还不是你们普通大学的文凭“含金量”不一样。有个笑话是,现在大部分普通高校的毕业证,跟高中毕业证、初中毕业证等没啥区别了。

你或者你的孩子,在该学习的时候,不好好学习,享受了快乐,那么将来他会用一辈子的痛苦来承担后果。

快乐15年,痛苦50年!

看到一段这样评论:

大多数人一开始其实是靠自控力或者说自律来约束自己去学习。当坚持一段时间后,持续学习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心理学上讲21天形成一个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到这一阶段,继续坚持,一般智力正常方法得当的孩子,学习都会取的一定成绩,那么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美,还有自己内心的成就感,会成为激发孩子学习的一种动力这样孩子的学习就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我们减负比外国猛啊

这两年,咱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政策很有意思,三令五申要求小学减负,培训机构降低难度,幼儿园也严禁超纲,很多公立小学办得越来越快乐,考试降低难度,学校里面学生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美国公立学校的风范。

上课要求松了,布置的作业少了,据有研究人员调查,杭州市82.4%的学生对于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总体感觉到“非常轻松或比较轻松”,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在1小时之内可以完成的占到78.4%。

如今的减负,最直白的措施就是减少课业,说白了也就是教育过程变得宽松起来,也成了公立教育一路撤退的过程。

我们来看下欧美国家跟中国学校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名校,都是5天半到6天的上课时间,而且是中国的学校都是5天。

像美国的绝大部分学校,名义上是下午3点就放学(我们名义是4点半),但是人家都是早上7点半就上课(我们基本是8点上课),然后人家中午也没有中国这么长的午休时间(美国中午休息1小时,中国休息1个半到2小时),算起来上课时间并不比我们短。

最关键是人家下午三点后,还有选修课,而中国大部分学校,没有选修课这一说。到了4点多,直接把学生赶走。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公立学校“减负”,导致社会上各种培训兴起,录取采用综合评定之后,都是有钱阶层子弟上名牌学校的比例大增,穷人家孩子去一般学校和技工学校,阶层分化明显。

所谓减负,本质就是宽松教育,说的再实在一点,就叫放任不管的教育。其结果有这么几点:

第一、底层大部分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学习水平下降,丧失报考一流学校的能力。将来这些孩子注定是最底层的打杂干活的那批人。

第二、所谓中产的孩子,拼命报读各种培训班,拼命努力,结果是孩子负担一点没减,但是父母的口袋被掏空了。

第三,有钱人的孩子,进了名校,有自己的圈子,阶层固化,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消失了。

有评论这么说:

在欧美等国家,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有家长是这么说的:

【“孩子成功是从汗水和泪水中走出来的,别人羡慕我的孩子每年都拿奖,而我的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

苏秦刺骨,身配六国相印,成一代纵横大家;匡衡,凿壁借光,官至宰相;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成就一代名臣……

你的孩子开开心心成长,将来去当的面包房师傅?服装店店员?还是去当保安啊?

反正书上说,劳动人民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当然有钞票多少的区别!

素质教育怎么做?

我们一边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别的知识,多培养一些其他方面技能。可是,具体怎么干呢?

比如有文件曾提出“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

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大部分学校没有音乐和美术老师,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老师只是中等体育学校毕业。更不要说什么舞蹈了、马术了,还有什么演讲等等。你要扩充这些教育,有没有想过经费怎么出?

在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足够的老师情况下,大谈素质教育,这个有点无语。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这些素质教育课程,如何开,是否需要评估,如果不评估是否出现像现在一样走过场?如果评估,是否又会出现学生必须多考几门的局面?

所以说我们目前的所谓素质教育提法,完全没有实操的方案,然后在哪里天

天喊,有意思么?

这一切都没有明确的时候,一味强调素质教育,结果是下面学校也不知道怎么弄,基层教育部门也不知道怎么干。

所以就出现了下午放学回家的局面,“素质教育”变成了“宽松教育”,结果是“素质”没有上去,学习成绩下来了。

我们素质教育提法,把学习成绩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仿佛只要是抓了考试成绩,就没发展素质,这个明显是有问题的。难道学生数理化等课程学得好,就不是一种素质?

所谓素质教育,一定就得是会唱歌跳舞会打篮球会骑马才叫素质么?会做数学题就不是素质。一定是要会演讲才算素质?语文学的好,会写文章就没素质了?

有人说,中国学生某些能力不如西方学生,没有全面发展,那有如何呢?且不说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能力面面俱到。社会上各种分工,也不需要各种能力都齐全啊。

能说的人去做对外沟通。

技术好的人去搞技术。

动手能力强的人去动手。

......

难道社会不是这么分工的么?

你非要陈景润去当外交部发言人?

你非要潘长江去打篮球?

你非要姚明把舞蹈水平提高?

......

脑子有病了吧?

其实要搞所谓素质教育,最简单方式就是考试。比如要学生体育好,直接搞个全国体育统考,比如12分钟跑多少才达标,篮球命中率多少。比如要学生会唱歌跳舞,直接考级算了。比如要学生会演讲,直接加个口才考试。立马这些“素质”都被学校家长重视了。

所以说,应试和素质教育没冲突,不通过考试,没法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甚至学校干脆不开这方面课程。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谁?

大多数家长都意识到,社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对文凭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以前是考上大学就行,现在是必须211、985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还需要有研究生学历。巨大的现实摆在面前,哪里是一句轻飘飘的减负就应付过去了的呢?

教育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想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还是要去争夺那极为有限的招生名额。有能力的家庭就让孩子通过私立学校、补习班、游学班、素质班,提升竞争力。

你高考入学率很低(以前20%)的时候,为了上大学,一堆人拼命努力,你说这是应试教育

你升学率很高(现在都80%了)的时候,大学生多了,用人单位肯定挑剔啊,肯定选好学校毕业的学生啊。这个时候,一堆学生拼命努力,想考一个好学校,你还说这是应试教育

我想提醒这些拼命反对所谓“应试教育”的“砖家”,你能干预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选择么?你能让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水平都一般齐么?你能让大部分企业不追求211985的毕业生么?

如果你干预不了,那么建议你们还是闭嘴吧!

放两份结果在你们面前:

考300分,读个大专,毕业了去打杂,月薪3000。

考650分,上清华北大,毕业了去一线城市上班,月薪1万5

你告诉我,换成是你,你希望出现哪个结果?

别告诉我什么没上好学校也能成才,那是少部分人。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谁?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