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影院

郭松民 | 评《决胜时刻》中毛泽东形象的塑造

时间:2019-09-26 18:44:19  来源:新文化研究  作者:郭松民

 你们都是资深、老练的电影人,别告诉我你们其实不知道你们想暗示什么。

 

 

01

 

《决胜时刻》其实是“转折时刻”,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正在发生极深刻的转折,但《决胜时刻》的表现本身却非常浮华,甚至肤浅。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革命是自下而上,翻天覆地进行的,不仅是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也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革命,还是深刻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文化革命。

 
但在《决胜时刻》中,我们只看到了一个“争天下”的故事,和几千年来不断重复上演的类似故事并无本质区别。
 
不错,影片借警卫战士田二桥来信的方式,谈到了土改,但也只能用“惜墨如金”来形容,总共六个字“住瓦房,吃米饭”。
 
把土改完全等同于分浮财,这是《芙蓉镇》中王秋赦理解的土改,也是近年来“公知”蓄意歪曲的土改,和真实发生的彻底推翻“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并为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廓清场地的土地改革相去甚远。
 

 

02

 

对历史的反映是浮华的,对男一号毛主席形象的塑造,就也是浮华的。
 
前两天,我曾在《评<决胜时刻>中唐国强的表演》中涉及到这个问题,主要是从演员表演的角度切入的。但我们都知道,演员只能在编导划定的圈子里跳舞,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演员并不能承担全部责任。
 
《决胜时刻》问题在于,它就像一本琐碎的流水账,没有重点。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最急于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国共和谈?渡江战役?新区土改?政协会议?制定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政权架构?中苏关系?中美关系?民族问题?
 
这些问题似乎都涉及到了,但全都一笔带过。
 
于是,影片中的“毛泽东”就成了无事忙,陷入事务主义,谈谈这个,聊聊那个,看似做了很多事,但又什么事也没有做。
 

 

 

《列宁在一九一八》中,严峻的问题是打破帝国主义封锁,解决粮食危机以及战胜白军,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困难是如何从失败主义情绪中拯救英国;

 

《林肯》中,林肯的难题是如何把废奴的政治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

 
这些历史巨人的性格、形象就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变得立体和丰满。
 
但《决胜时刻》中,“毛泽东”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所以他就显得八卦、轻浮,对警卫队长陈有富的恋爱表现出了过高的兴趣,甚至借书记处讨论“共同纲领”的机会为陈有富和他的播音员女友孟予安排见面,并让陈有富坐在自己身边列席书记处会议。
 
这当然是严重违反组织原则的,也是真实的毛主席生前所严厉禁止的。
 

 

03

 

《列宁在十月》中,列宁身边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警卫人员瓦西里,列宁与他的互动很好地塑造了世界无产阶级领袖的形象。
 

比如,列宁为了躲避临时政府的追捕,不得不在瓦西里家借宿,但他怕打扰主人,坚持睡地板。瓦西里则为了列宁的安全,彻夜警戒,为了抗拒睡意,不断用冷水浇头。在这一桥段中,列宁的质朴无华与他的深受爱戴,都被充分表现出来了。

 
但《决胜时刻》中“毛泽东”与陈有富,甚至田二桥的互动则显得刻意,甚至多余,不是自然而然的,恰如其分的,符合领袖和长者身份的,而有点炫耀,甚至强加于人。
 
陈有富和田二桥,则似乎一点也不体谅日理万机的领袖,不断拿自己的生活琐事和个人烦恼去打扰他——这和瓦西里上前线前去向列宁告别,发现他正在和斯大林谈话就悄然离开成了鲜明对照。
 

 

04

 

 
由于没有真正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所以影片中的“毛泽东”就很无聊,因为无聊,就寻求刺激,就冒着危险进城追星梅兰芳,并在不经梅兰芳许可的情况下“潜入”了他的化妆间——这对任何艺人来说都最隐秘、最讨厌外人侵入的地方。
 
不知道编导虚构这样一个情节想说明什么?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前线还在打仗,每天都有人牺牲,“毛泽东”就像一个“太平天子”那样沉溺于捧角,到处“微服”游荡了?
 

 

 

05

 

“毛泽东”和女儿“李讷”的互动也让人觉得相当不舒服。
 
“李讷”用小箩筐做了一个“陷阱”,希望抓住一只小鸟。但小鸟不来上当,“李讷”也很失望。
 
这时候“毛泽东”就出来指点她了,告诉她不能只把诱捕小鸟的谷粒撒在箩筐下面,周边也要撒一些,这样小鸟吃着吃着就放松了警惕,就跳到箩筐下面了。
 
该怎么评价这个桥段呢?
 
在爱护小动物、保护弱小生命已经成为城市主流观众“政治正确”的情况下,设置这样一个桥段,是想在他们心目中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毛泽东”呢?
 
好莱坞电影里,除了令人厌恶的反派和令人恐惧的精神变态者,永远不会有正面角色捕捉、杀害、虐待小动物的桥段。
 
你们都是资深、老练的电影人,别告诉我你们不理解这一桥段的含义,别告诉我你们其实不知道你们想暗示什么。
 
为什么不这样设计呢?“毛泽东”对“李讷”说:“你喜欢小鸟,爸爸带你到树林里听小鸟唱歌,好不好?你把它抓起来关在笼子里,它多不开心啊!
 
这样的桥段不是更能表现“毛泽东”作为一个父亲的慈爱吗?
 

 
不是让天真无邪的孩子保持光明和童真,而是让她学会怎样有效地欺骗和设局,这是一个什么父亲?联想到这些年来“公知”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就“引蛇出洞”制造的各种谣言,还能认为这个桥段是无心之作吗?
 

电影《烈火中永生》里,小萝卜头捉住了一只漂亮的小甲虫,刘思扬送给她一个火柴盒,她把小甲虫放进了火柴盒,但想了想,又放它飞走了——她不愿让小甲虫像自己一样失去自由。

 
曾经为这个情节潸然泪下!这才是善良可爱的孩子,而躲在大树后面等着小鸟落入圈套的孩子则是可怕的,教唆孩子如何把无辜的小鸟诱入陷阱的父亲则是最可怕的。
 
 

 

06

 

据报道,相关创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为片中的毛泽东形象设定了“职场好领导”、“热心牵线人”及“走心忘年交”三个关键词。
 
如果这样,我也就无语了,影片中大部分的矫情和尴尬都得到了解释。怪不得《决胜时刻》中的“毛泽东”很像现在流行的狗血电视剧中某位多事、令人生厌的家长呢!
 
还有一些不能得到解释,比如那位与“李讷”互动的“毛泽东”。
 
但无论如何,我想说的是,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未来也是人类继续走向进步的灯塔,他的形象将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形象!
 
请让我们为毛泽东的形象而骄傲,也请让我们珍惜他的形象,保卫他的形象!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