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毛泽东学院

试论蔡和森的政治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 纪念新民学会成立一百周年

时间:2019-02-27 16:29:47  来源:察网  作者:李勇

 试论蔡和森的政治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 纪念新民学会成立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 4 月 14 日,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长沙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里召开会议,宣告新民学会成立。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纪念新民学会成立的学术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作为新民学会的主要成员蔡和森的亲属,很高兴参加这个会议。蔡和森是我的舅老爷,是我的外祖母蔡畅的哥哥(我从小管蔡畅叫奶奶)。我从 1991 年一直在天津开发区工作,现已退休。对于历史研究,我是外行。但我对这些人物的历史既有兴趣,又有感情。小时候我奶奶就给我讲蔡和森的故事,我从小非常崇拜这些英雄人物。现在,我觉得年轻人更应该了解他们的历史,学习他们的思想和品质。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这一套了。因此研究和宣传他们的历史功绩,使我们不忘初心,让后人能传承他们的思想信仰和精神品质,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此我想通过研究蔡和森,来探讨新民学会中成为共产党革命者的那一批群体人物,他们政治信仰形成的过程和成因。从而让我们在教育年轻人的工作中做的更有效,更成功。同时我也是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蔡和森年谱》的心得和体会。[1] 下面我夹叙夹议谈点感想。

  

一、蔡和森的政治信仰的形成

 

  

1.时势造英雄

 

  蔡和森出生在清朝末年,当时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国将不国。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走向共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大发展,全世界社会思潮左倾;日本趁机出兵侵占山东,给中国人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1915 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 年新民学会建立,新型民间政治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1919 年爆发了“五四青年运动”,中国无产阶级从此成熟并走上政治舞台;同时这一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形成高潮。1921 年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了。蔡和森等这些新民学会的新青年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这些国内外形势和时代背景,这些政治事件和社会思潮,对蔡和森等人的政治信仰的形成都产生巨大影响。

  

试论蔡和森的政治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 纪念新民学会成立一百周年

  从地域空间上讲,蔡和森在上海出生,四岁回到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县)荷叶塘。我曾经去过这个老家,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中国社会最落后、最底层的乡村。我们的汽车开不进去,最后只能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当时我就很感慨,一是感到蔡和森、蔡畅等人能从这么偏远的小山沟里走出去真不容易。二是感到中国的私塾教育和四书五经能够深入这么偏远山沟,把传统文化传播和灌输到最基层的社会细胞 — 中国农村,真不简单!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求知和读书的传统是深刻在基因中的。蔡和森 18 岁时才从湖南老家走出来,他先去长沙,后到北京,最终走出国门,来到法国勤工俭学。这使蔡和森等人具有了世界的视野和眼光,他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这些对他们世界观,以及后来的政治信仰的形成是重要的。

  

2.家庭和家人的重要影响

 

  对蔡和森影响最大的家人是他们的母亲葛健豪。葛健豪是湖南近现代史上一位传奇女子和伟大的母亲,她曾是反清革命义士秋瑾的好朋友。秋瑾是嫁给湘乡荷叶塘王廷钧为妻。葛健豪支持儿女干革命,她为新民学会的活动提供食宿服务,后来她拖着一双小脚与儿女一起留法勤工俭学。母亲对蔡和森等子女的影响完全是积极向上的,是正能量。而蔡和森的父亲蔡蓉峰给他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蔡家原本是一大户人家,后来家境中落。父亲指望蔡和森在“蔡广祥酱园”学徒出师,再去经商以养家糊口。而蔡和森非要去读书,因此经常与父亲发生冲突。后来父亲曾要收受五百大洋将 13 岁的女儿蔡咸熙(蔡畅)卖给一个财主做小媳妇,蔡畅和葛健豪、蔡和森都坚决反对这种买卖婚姻,引发了激烈的家庭冲突。蔡和森还反对将他的外甥女刘昂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这些家人的不幸给蔡和森的心灵种下了反叛的种子。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中国最好的时期,而是中国最坏的时期之一!那个时候这种卖儿卖女的现象在贫困家庭经常发生。还有蔡和森的姑父朱静斋,以学优文雅扬名桑梓,曾任双峰书院山长,受变法维新影响,倾向革新进步。他鼓励蔡和森多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是蔡和森的启蒙老师,对他的早期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蔡和森的一生中,还有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就是向警予。向是他的妻子,又是他的同志,他们结成了“向蔡同盟”。

  另外,蔡和森父亲的蔡家和母亲的葛家,与曾国藩的曾家,三家既是同乡,又都沾亲带故。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中的大人物,他主张“经世致用”,传承了中国的儒家文化,还大大的发扬了湖湘文化和耕读文化等湖南的地域文化。蔡和森的家离曾国藩的老家“富厚堂”不远,母亲葛健豪曾带子女到曾氏旧居去玩儿,看他们家的书库和匾额对联,给他们讲曾国藩的励志故事。曾国藩在家乡影响很大,家乡的人们最喜欢谈论“曾大人”,蔡和森从小受到他的熏陶。虽然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道德规范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作用,但他一生都在维护清朝廷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后来蔡和森对曾国藩是持批判态度的。

  

3.刻苦的读书学习和良好的学校教育

 

  蔡和森先上旧学。他舅舅请私塾先生在家里教孩子们念书,蔡和森跟表兄伴读,开始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他从此对读书产生很大兴趣,并且是以自学为主。当时蔡和森还在“蔡广祥酱园”当学徒,他白天要工作,只能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夜读。

  蔡和森后来上新学时,年纪已经比较大了。1912 年他才进入双峰高级小学,学习白话文,并可以读到各种时事报刊。18 岁时蔡和森考取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他爱好古典文学,立志“要读遍天下奇书”。第一师范是他一生中上的最重要的学校,对他学术素养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后来蔡和森又考入湖南师范高等学校。他整天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图书馆里。他借阅了有关文史、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大量的书籍,尤其对中外历史感兴趣。先秦的经、传、史、子之书他都读过,还精通文字学。蔡和森对儒家学说主要是持批判态度,但喜欢墨子的学说,赞赏墨子的“兼爱”思想。他把墨子说的“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体之利害”解释为要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就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他喜欢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等诗篇,经常在长沙西牌楼屈子祠高声朗读这些诗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成为蔡和森的理想追求。湖南的大思想家王船山的学说,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蔡和森。他赞赏王船山的民族主义哲学思想,但对他的儒学观点有不同看法。他读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还读过谭嗣同的《仁学》等许多书籍。他认为“真正的学问是从历史现象中找出能认识今天社会现象的真理”。

  蔡和森更喜欢读进步报刊。新文化运动期间,杨昌济老师订购了数份陈独秀办的《新青年》杂志,分送给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蔡和森不但认真阅读,而且经常与毛泽东、邓中夏等人一起讨论《新青年》上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的首要任务是学会法文。1920年 3 月,他给毛泽东写信谈到自己的情况说:“开首一年专把法文弄清……一年中以蛮看报章杂志为事,一年后兼习说话听讲。”蔡和森在蒙达尼公园借助字典看报纸,他的勤奋感动了一位公园管理员,并主动辅导蔡和森学法文。因此他的法文比其他同学进步都快,仅四、五个月,就攻克了语言关。按照留法新民学会会员的学习分工,蔡和森主要负责阅读《人道报》(法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共产党》月刊和《俄事评论》等报刊。许德珩后来回忆道

  【“和森同志一手持《人道报》,一手持字典蛮读猛译,使我这个初到法国的人深受感动和鼓舞。”】

  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经过学习和思考,他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对其进行了扬弃和取舍。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学习并接触到新的文化思想。在留法勤工俭学中,蔡和森通过刻苦学习法国文化,能够直接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和许多左翼党派的报刊。热爱读书,勤于思考,既是蔡和森的优秀品质,又是形成他的政治信仰的必要条件。

  

4.与师友和同志们的交往

 

  新民学会群英荟萃,例如毛泽东、萧子升、陈书农、何叔衡、谢觉哉、罗章龙、张昆弟、罗学瓒、邓中夏、李维汉、陈昌、萧三等,这些人后来很多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都是蔡和森的同志和朋友。这些老师、同学、同志和朋友,对蔡和森政治信仰的形成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此仅例举二三。

  1913 年秋天,蔡和森在湖南第一师范认识了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教师。杨昌济在一师讲授哲学和修身伦理等课。他思想进步,学识渊博,蔡和森经常向他请教为学与做人之道。杨昌济对蔡和森一生的成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杨昌济以“强辟桃园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作为自己的志向和对学生的期望,以“不死、求己、猛进、坚忍”勉励学生。后来蔡和森和毛泽东同为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杨昌济去世前曾致信章士钊称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学行: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他的预见是何等准确!

  1914 年 3 月,毛泽东从湖南第四师范合并编入一师,与蔡和森同在一个年级学习,从此蔡和森与毛泽东是最好的同学和朋友。蔡和森、毛泽东经常在一起读书,一起讨论问题,一起锻炼身体,一起畅游湘江,一起爬岳麓山,一起到农村游学。他们兴之所至,都是研究探讨救国救民的大事。

  【“还远在五四运动以前,在湖南一般先进青年中就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

  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思想和见解高度一致。据《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统计,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三次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回两封信。蔡和森在信中主张马克思主义,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俄国式的革命。毛泽东覆信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赞同,称“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包括后来大革命失败,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蔡和森与毛泽东一起坚决主张我党开展武装斗争和发动湘南秋收起义。蔡和森还提名支持毛泽东进入党中央政治局。据说后来井冈山上称毛泽东为“毛委员”,就是指政治局委员。

  蔡和森通过阅读《新青年》初次了解陈独秀,在留法期间他曾与陈独秀多次通信交流。张国焘回忆,“陈独秀与张国焘讨论建党问题,对湖南和留法学生作了乐观的预测……陈独秀与著名的马克思青年学者蔡和森通信,并请他在德、法等留学生中发起共产主义组织。”1920 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倾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与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展开论战。蔡和森从法国给陈独秀写信,支持陈独秀及其主张,陈独秀将此信冠以《马克思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在《新青年》上发表,同期还发表了陈独秀答蔡和森的信。1921 年底,蔡和森被法国政府遣返回国,在上海向陈独秀汇报了在法国的斗争情况和成立旅法党组织的问题。当即由陈独秀和陈公博介绍入党,并留他在党中央工作。此后蔡和森一直配合陈独秀工作,陈独秀很赏识和依赖蔡和森。虽然蔡和森不同意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的一些政策,但在党的八七会议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时,因为“中共的许多宣传档有机会主义的错误,是蔡和森经办的。”蔡和森也因此受到处分,被取消了政治局委员职务。后在 1928 年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蔡和森又被恢复政治局委员和常委职务。

  蔡和森在与同志和朋友的交往中,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这其中有“互补”的关系:例如当年湖南进步青年中就传称“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践家”,当然这种说法不见得准确。更多的是一些不同的见解和争议:例如在留法勤工俭学时,蔡和森领导的蒙达尼派与赵世炎、李维汉等领导的不同组织派别,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了争议,但是经过交流和争论后,他们消除了分歧,最终形成共识。留法期间,蔡和森还批评过周恩来:一个革命者的目光应该看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痛苦。周恩来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说:

  【“我认为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同蔡和森的友谊。”】

  在后来的党内斗争中蔡和森与一些人的争论就更多了。早期我党还不成熟,各种不同派别和政治观点很多,蔡和森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与他们进行争论和斗争。这些争执不见得都是坏事,我们党就是在这些矛盾和斗争中走过来的,并且不断地完善,成熟和发展起来。

  

5.工作生活实践和各类社会活动

 

  蔡和森从小就帮助家里干农活,放牛,割草,扮禾,经常与农民在一起,因此知道了农民的艰辛。13 岁时他到“蔡广祥酱园”当学徒,工作非常劳累,经常遭到店主打骂。从此他尝到人间的剥削与压迫,并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1914 年蔡和森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与毛泽东、萧子升、萧三等同学共同发起“学生自治会”(次年改为“学友会”),旨在团结同学,增进知识,开展社会活动。这是有记载的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第一次合作从事的组织活动。

  1915 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5 月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一师同学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侵华的资料,题为《明耻篇》。他们还以“学友会”名义组织学生游行,传单散发,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这应该是有记载的他们第一次从事的社会政治运动。

  1917 年蔡和森在湖南高等师范毕业后,除了奋发自学,他还注重锻炼身体:游泳、爬山、静坐、日光浴、冷水浴,甚至专门登岳麓山,接受“大风浴”和“大雨浴”。这不但锻炼身体,更旨在锻炼意志。张昆弟称赞他“大丈夫独患无身尔,体强心强,何事不可为?”

  湖南第一师范实施的修学旅行,巡回演讲等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促使蔡和森和毛泽东养成了注重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习惯意识。当时的学校能提倡组织这种活动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1918年 3、4 月间,蔡和森与毛泽东做了一次长途旅行。每人带一把伞,穿一双草鞋,身无分文,风餐露宿,走遍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在洞庭湖两岸“游学”,做社会调查。他们深入农村、乡镇,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询问经济状况,了解风土民情。蔡和森说:

  【“我们见人说话,遇事帮忙,获得农民欢迎,得到了不少教益。”】

  他们深深感到农民的土地和吃饭是最大的问题,从此了解到广大农民强烈的变革社会的愿望和要求。后来蔡和森与毛泽东还去过长辛店调查铁路工厂的产业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

  这种实践活动对他们深入理解中国国情,在今后的斗争中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一是他们与后来的党内教条主义者不同,这些教条主义者只懂书本和理论,不懂中国实际。二是他们与蒋介石更不同,蒋介石的政治是上层组织的争权夺利,而要维持基层社会结构的不变和稳定。毛泽东、蔡和森搞的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组织重构,是最彻底的社会大革命。他们动员了中国广大农民去维护和谋取自身的利益,解放了生产力。这是曾经的南开大学学生,著名的历史学者黄仁宇的观点。

  

试论蔡和森的政治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 纪念新民学会成立一百周年

  1918 年 4 月新民学会的正式成立,这是蔡和森早期政治信仰形成的一个重要时点,更是他们由松散、独立的活动向组织化联合发展的重要一步。

  1918 年 6 月,蔡和森到北京开始筹备留法勤工俭学。他找到蔡元培、李石曾、章士钊、熊希龄、胡适之等大人物寻求支持。结果他们同意为湖南青年在北京大学、河北保定育德中学、蠡县布里村三地各办一个留法预备班,并答应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蔡和森号召在湖南“将青年界全省煽动,空全省学子来京”,造成大势,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及相关的“成立大组织的计划”。此后毛泽东等一行 25 人到达北京,有 30 多人到达保定。在蔡和森等人的努力下,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人数达到 70 人,在各省中是最多的。

  1919 年初,蔡和森与毛泽东从长辛店回到北京,住在三眼胡同 7 号,八个人合居,晚上“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条件很艰苦,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这一年北京爆发了“五四青年学生运动”,蔡和森还与湖南在京学生到新华门亲身参加了示威请愿活动。

  1920 年初蔡和森一行到达法国。他继续组织留法的新民学会的活动,特别是在蒙达尼召开的会议上,经过热烈讨论,他们决定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的方针。罗学瓒称这次会议“要算是新民学会成立后的一个盛会”。后来在中国留学生中形成以蔡和森为首的蒙达尼派。蔡和森还参加了留法学生的“工学世界社”活动,在几次会议上他都做了“极其令人信服的发言”,说服大家放弃无政府主义和工读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行俄国式社会革命。此后“工学世界社”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团体。

  1921 年 2 月 28 日,蔡和森等人领导组织了四百多勤工俭学生向中国驻法国公使馆请愿,要求政府给予经费赞助,史称“二二八运动”。6 月中法政府间签署秘密借款合同,引起勤工俭学生和中国旅法各界团体强烈愤慨。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丧权辱国借款的拒款运动。9 月份中法当局决定把给中国留学生用的里昂中法大学,让给有钱人家和权贵的子弟享用,侵犯了勤工俭学生的利益。蔡和森、赵世炎等领导了夺回里昂大学,争取勤工俭学生求学与生活权利的斗争。

  这年夏季,蔡和森、赵世炎、李立三等人还在法国酝让成立共产党组织。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

  【“在 1921 年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同时,法国的勤工俭学生也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蔡和森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中共党史称,当时国内已有六、七个共产主义小组,国外有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就是指法国的这一个,他们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留法勤工俭学这些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以及对当代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例如邓小平等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蔡和森一生做的最多的事情应该是写作,可能这是他长期在党内担任宣传部长的原因。在短短的 36 年的生命中,蔡和森大约写了 80 万字的各类文章和著述,大部分收集在《蔡和森文集》里,其中还包括他的译著。他以此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据李维汉回忆,在留法期间

  【“我有机会集中阅读了蔡和森以‘蛮霸’精神从法文翻译过来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使我深知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

  上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最深刻,最直接的影响了蔡和森的政治信仰的形成。他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修正完善,最终总结升华为理论和信仰。正如毛泽东后来说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二、蔡和森思想和信仰的发展变化

 

  蔡和森从湖南高等师范毕业,最初想去当教员,自信“小当小效,大当大效”,试图走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可惜无人推荐,只得闲居在家。后来蔡和森与张昆弟谈到“自己所悬想而循序进行之事”,是做文史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中国社会学;二是“拟从省志、县志等书,一一考察之,以平民社会之事为主,成一史书”;三是“研究文、言统一之法,以谋社会民智之普及”。

  1918 年 6 月,蔡和森与毛泽东、张昆弟等人设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睦,互助友爱的“新村”,来试验新生活,实现他们浪漫的理想,后来他们的计划落空了。但是对新民学会,蔡和森充满雄心壮志。他到北京之前对母亲说过,

  【“谓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

  途中他写了一首诗,题为《少年行 — 北上过洞庭有感》也是豪情万丈。

  赴北京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对蔡和森早期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1918 年 7 月,蔡和森读了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从此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他回复毛泽东关于“大规模的自由研究”计划的来信说:

  【“吾人之穷极目的,惟在冲决世界之层层罗网,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加倍放大列宁与茅原华三之所为,然后始可称发展如量。”】

  在法国期间,蔡和森既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更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看到了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丑恶本质。同时他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并探讨各种理论和主义。1920 年 5 月,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谈及他的五年研究计划,说:

  【“把各国社会党各国工团以及国际共产党,尽先弄个明白。一面将社会、工团、无政府(主义)、德莫克拉西(民主)……加番研究……”】

  据唐铎回忆,在此后“工学世界社”的会议上,

  【“蔡和森同志讲的主要是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会上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主张工读主义,……有人主张用无政府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和森同志在会上几次发言,非常有说服力,大部分社员表示接受他的见解,赞成马克思主义,实行俄国式社会革命。”】

  8 月,蔡和森又写信给毛泽东,提出改造中国的计划时说:

  【“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

  9 月,蔡和森再次给毛泽东写信,更加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第一次坚定的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1 年 2 月蔡和森给陈独秀写信,特别表明自己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立场。至此蔡和森真正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有人说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普罗米修斯,有人说他的思想有些偏激,但现代的人们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三、结论

 

  

1.做人要有信仰

 

  我们纪念新民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向蔡和森等革命先辈学习什么呢?首先他们都是有信仰的人。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新时期,针对当前社会上,特别是一些青年人存在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我们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让他们能有信仰,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虽然信仰是自由的,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信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共产党员更要有坚定而统一的政治信仰,这一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是要为人民谋利益。蔡和森那一代人选择了这个信仰和这条道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又选择了他们。最终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发展才取得成功。

  

2.信仰是一种选择

 

  从上述蔡和森的思想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蔡和森是在“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把社会上的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工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经过“猛看猛译”,“加番研究”,“尽先弄个明白”。在此基础上“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这样形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可以看出,他的这个政治信仰的确立,是在对各种文化进行综合取舍,对各种政治派别的思想、理论进行审视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最终选择。正因为经过自己的比较和选择,他们才确认这些信仰是最好的,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们会坚守这些信仰,把他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宁可为此去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蔡和森、向警予都是为了这个信仰而牺牲的。所以我们要允许青年人去进行选择,要有“四个自信”,要相信大多数人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能靠简单的灌输和行政命令。有个著名学者说,解放前他看了很多书,后来当他看到马克思的书时,使他“豁然开朗”,从此他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就是这个道理。

  

3.选择不是无为而治

 

  为此我们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选择不是被动的,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异常纷乱活跃的思想和舆论面前,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中间,要充分利用我们党的宣传教育的资源和优势,既要坚持原则,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新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综合施策,更要精准施策,有的放矢;要允许不同意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要讲真话,不讲假话,不回避问题;青年人都有逆反心理,就要多疏导,少堵截,多调动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求青年人有信仰,首先我们的各级干部要有信仰,要以身作则,用自己榜样的作用和人格的魅力去影响青年人。我们与蔡和森所处的时代不同,有一些东西不可比。因此需要我们更深入的去研究他们,争取从中找到一些内在的,共性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一些对现实的工作生活有用的东西。今天这些历史没有终结,我们研究和宣传他们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和感想。我没有能力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去研究这些问题。因此我更多是提出问题,还不能很好的解答这些问题。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和读者能给予关注并多多指教。

  注释:

  [1]李永春:《蔡和森年谱》,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李勇,南开大学和富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纪念新民学会成立一百周年讲稿,写于 2018 年 4 月 12 日,6 月 16 日修改定稿。本文原载《参阅文稿》No.2018-4。】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