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毛泽东学院

红色韩城:刘志丹、习仲勋在韩原及八路军东渡黄河

时间:2021-02-24 22:33:06  来源:韩城文学  作者:佚名

 

图片

 

      编者手记:关于习仲勋1932年6月间与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刘志丹、政委李杰夫、政治部主任黄子文等播火韩原的事迹,在韩城早期革命者薛和昉之子薛铁伦所著《黄河边纪事》(2014年7月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书中有记述:“1932年6月初,红军陕甘游击队为打击敌人,曾经路过并驻扎在韩城香山寺,父亲和樊德音专程去红军游击队在韩城香山寺的驻地,向刘志丹报告县内革命斗争的局势,讲明了韩城地下党组织为积极配合红军陕甘游击队的作战部署,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发动农民与土豪劣绅做斗争、开展分粮运动,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等情况。刘志丹听到这些情况之后很高兴,鼓励父亲他们继续发动群众,做好这些工作。


据父亲讲,也就是那一次,他认识了因“两当兵变”战斗中负伤又经养伤之后、刚刚在耀县杨柳坪找到陕甘游击队的习仲勋。他们一见如故、亲如家人,在一起说这说那、谈得非常融洽。临别时,天已擦黑,习仲勋不放心我父亲和樊德音等同志的安全,一直把他们送出村口。当父亲劝习仲勋赶快返回驻地时,习仲勋却一再说:“不急,不急,有些情况我们还可以边走边谈,再说这一别,不知何时又能见面,我要多送出一程才能放心啊!”直至又送到几里地外的一条小路上时,习仲勋等人才返回驻地。”

 

关中书记习仲勋,扩军征粮支前忙;

城墙砖石修工事,房上门板做船只;

袋中米和面,送去做军粮;

柜中布和衣,拿来做军装;

还有铮铮亲骨肉,争当八路灭东洋……


每当唱起在韩合关中一带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民谣,就会将我们带到当年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的峥嵘岁月。


1932年4月2日,习仲勋在甘肃两当发动了兵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并担任政委。兵变失败后,习仲勋受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长程建文指示,不顾受伤的身体和被国民党追捕的危险,于1932年5月间到耀县杨柳坪,找到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刘志丹,向他倾吐兵变失败的心情。刘志丹像大哥一样亲切地勉励他说:“干革命嘛!不可能都是顺利成功的。在以前的岁月,我比你失败的次数还多,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失败了不能失掉信仰和信心,直到胜利”。并怜爱地说:“你正在养伤,只有跟上部队才安全。”


6月初,刘志丹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游击队挺进韩城,配合当地农民暴动”的指示精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800多人,由宜川集义镇南下直奔韩城,配合县北西塬、马庄一带红枪会、穷人会等一起开展打土豪斗争。


1932年6月2日,陕甘游击队绕道西部山区,到达韩城赤卫队活动区域巍山一带。陕甘游击队把总部先设在香山寺,后转移至赵峰村,在共产党员宁慎言家中召开了会议。会上,刘志丹同志非常支持习仲勋提出的“不争取中心城市,到农村打游击;建立穷人会,加强赤卫队;建立新苏区”的斗争方式。


习仲勋与韩城县委薛和昉带领部分游击队员走村串户,动员劳苦群众积极参加和充实赤卫队、红枪会、农协会、农民夜校力量。习仲勋和薛和昉先后在赵峰、西番地、高家坡、清水、上官庄、北寿寺等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在村中张贴红军布告,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拿起武器,积极开展抗粮、抗捐、分粮吃大户斗争。一时间,各村贫苦群众群情激昂,纷纷揭露恶霸地主压迫剥削穷人的罪恶,开展了轰轰烈烈“打土豪、分财物”的斗地主运动。游击队配合赤卫队分别缴获赵峰、上官庄、北寿寺、高家坡、清水、东赵庄、西赵庄等村庄20多户土豪劣绅的粮食、衣物、钱财,分给了穷苦农民,销毁了大量契约、债据。老百姓奔走相告,人心大快,扬眉吐气。


 

 

6月11日晚,国民党韩城驻军柳子俊旅派出两团匪兵,突袭、围剿游击队和赤卫队。12日拂晓,双方交战,战斗持续到午后,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陕甘游击队决定撤出战斗,进行战略转移,挥师陕北。

 

刘志丹、习仲勋率领的陕甘游击队虽然在韩城仅仅驻扎了近10天时间,但他们为韩城播撒的革命火种,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劳苦大众深受鼓舞,贫苦百姓士气高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随后相继爆发了“高家坡暴动”“芝川事变”“番地事变”,涌现出了高德辉、蒋礼斋、冯进宝、段当才、李存才、冯玺玉、王作栋、王辛亥、白双伍等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力地打击了土豪劣绅,震慑了国民党韩城当局,扩大了红军影响。


习仲勋离开韩城后不久,就担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副主席,领导组织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虽重任在身,但他仍心系韩城,时常通过各种途经支持韩城革命事业发展。


1935年6月和11月,习仲勋先后两次派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42师骑兵团政委杨森(红26军是由原陕甘游击队改编),率领约500余人来韩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共韩城地下党组织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陕西东府游击队第二支队”,为韩城的两次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陕北地区土地贫瘠,无法承载大量部队的吃穿用度。为解燃眉之急,1936年初,毛泽东一方面派徐海东、刘志丹部东征,从山西国民党统治地区解决给养;另一方面让习仲勋在誉为“沃野千里,蓄积多饶”的关中家乡,解决红军的给养和兵员问题。


仲勋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领导关中特区各级党组织紧急动员,组织渭北一带人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入。不到一年时间,关中特区群众就向红军捐粮达两万余石。习仲勋还选调500余名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的陕甘红军指战员,编成补训团,由关中特委军事部副部长郭炳坤带队,编入驻扎在富平的刚改编的八路军第120师。这也是八路军成立后补充的第一批兵员。


1937年8月底至10月初,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三大主力从韩城芝川东渡黄河出师抗日。


之前,国民党方面黄绍竑(宏)、白崇禧等人提出八路军两个师由渭南上车,经风陵渡同蒲路至代县附近下车,到蔚县一带集中;另一师由河南沿陇海路转平汉路,在徐水下车到冀东玉田、遵化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包藏祸心的方案。毛泽东针对这一方案审时度势,英明决策,于1937年8月17日分别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强调指出:“红军为安全计、为隐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由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红军开动必须走韩城”粉碎了国民党怕八路军与群众接触“赤化”宣传,希望八路军与日军直接交锋,以达借刀杀人的企图。


 

 

八路军东渡黄河时,尽管国共已经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此时,距1936年2月29日在韩城发生的“番地事变”仅短短18个月,在此次事变中,国民党一次杀害了8名中共地下党员,韩城国民党当局、国民党驻军、地方保安团对共产党、八路军依然防范戒备,消极应付。靠国民党韩城当局支援东渡,是不可靠的,支援东渡的重任,仍然落在中共关中特委领导的韩城县委及基层党组织肩上。


此时,作为中共关中特委书记的习仲勋与陕西省委民运部长一道,组织关中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军征粮,调集船只,支援渡河。


韩城早在1927年10月,就在关中东府建立隶属陕西省委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范家庄支部。1928年2月,建立吕庄党支部3月,组建南西庄党支部,成立中共韩城特别支部4月初,建立中共韩城区委,隶属陕西省委,驻地范家庄。4月下旬,根据陕西省委指示,组建中共韩城临时县委。共产党在韩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扎实的工作基础。


因此,关中特委、韩城县委一经动员号召,范家庄党支部书记张勇义(智法)、张进发、张绪生、宋二小、张有华(杨针)、张来发等当即参加八路军,随军东渡抗日。

 

张智法因作战骁勇、屡立战功,很快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被提拔为129师24团团长,后又调任26团团长,被战友们亲切的称为“黑老张”。1945年8月下旬,为消灭拒不投降的日军,他亲率一个营兵力在河北魏县北鱼口村的沙河里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张智法身受多处重伤,不幸牺牲,献出了年仅38岁的生命。


随机出征的张有华,即杨针,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2集团军军长,该军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共产党员徐岱云利用自己当过船工的特殊身份,按照关中特委指示要求,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前多天,就动员贫苦船工、渔户,组织筹集100多艘各类船只,召集数百名船工,为八路军顺利渡河做好准备。地方党组织还动员城乡群众捐献门板木料,在黄河滩湿地淤泥上铺就一条快捷便道,保证了八路军将士如期迅速顺利登船过河。芝川镇街区的群众,还把饸饹摊、糊卜摊、凉粉摊、烧饼摊等搬至渡口附近(即现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广场),为饥肠辘辘、匆忙渡河的八路军官兵箪食壶浆、犒军送行。

 

中共韩城县委以“韩城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名义,组织捐粮捐款捐衣捐物,支持东渡。爱国人士、文化名流杨一鹤先生,有感于八路军的抗日壮举,犒军募捐,共捐给部队衣、鞋200件(双),银元80余元。


芝阳镇西赵庄村一个开油坊的农民叫王洪彦,受党组织教育,思想进步。他几乎掏空家底,一次为东渡黄河的八路军捐粮3000余斤,肥猪5头。王洪彦还把自己的三儿子王保宣送去参加八路军。解放后,王保宣曾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去世后以老八路的身份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路军东渡黄河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129师在渡河时就发生了国民党芝秀保长私放船只、破坏渡河的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1936年9月24日,刘伯承率领的129师先遣队(陈锡联团)赶到芝川,急于渡河,却突然发现渡口空空荡荡,不见一只渡船。此时115师平型关首战告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消息已传到129师,为能尽快过河,策应115师,防止日寇报复,刘伯承师长心急如焚,严令国民党韩城当局,马上调集船队,送大军过河。国民党县长支支吾吾,以找不到船只借故推诿。韩城县抗敌后援会和共产党员徐岱云等随即展开调查,找出事情原委,查明真相。原来是在115师、120师、八路军总部先后渡河后,国民党芝秀乡联保主任张留先受合阳一姓王的财主贿赂,通过县商会会长王林五给国民党县长王文光行贿500个银元,将船只放走,另做他用,以致发生八路军129师先遣部队到达黄河渡口时找不到渡河船只的事件。在韩城各界民众强烈谴责下,王文光不得不把张留先以贻误军机、破环抗日罪收监,以平息事态。不久,张留先在狱中因惊吓死亡。


今天的关中大地、司马故里、芝川渡口,硝烟早已散尽,刘志丹、习仲勋等为韩原播撒的革命火种,早已星火燎原。古老的韩城如浴火凤凰,已涅槃成时尚、美丽、幸福、璀璨的黄河明珠。漫游在韩城的历史长河,回望革命前辈们那信念坚定、勇于担当的为民情怀,听党指挥、甘撒热血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革命意志,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心房,洗礼着我们的灵魂。


当前,韩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各项改革事业快速推进。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习老的革命精神,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韩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传承红色基因、保持红色本色、弘扬红色文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把韩城建设成为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黄河沿岸经济带协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韩城市政协主席冯双民

参考文献:《习仲勋传》(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发行;《习仲勋画传》,夏蒙、王小强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发行;《黄河边纪事》,薛铁伦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发行。 

 

 

文章来源:冯双民主编韩城市政协文史资料汇编《血色韩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HNZP4tNUgmpDvpo6xh8hA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