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旗军事

徐焰:从败仗中吸取教训才能打胜仗

时间:2014-03-26 10:24:58  来源:徐焰新浪博客  作者:徐焰

“闻过则喜”,此为古圣贤之明鉴。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进步,有时恰恰是以过去的失误为借鉴。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毛泽东也有句名言:“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古往今来的贤帅名将,无不注重研究自身以及他人失败的教训,从而将失败作为成功之母。

  1992年夏天,笔者曾到美国军事最高学府国防大学了解其军事历史课设置情况。使我非常感叹的是,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强军事实力的国家反而较少研究过去成功的战例,而是很注重分析失利的教训。坦率地讲,美国军事研究人员正是通过研究越南战争没有打好的教训,才能在海湾战争中打得如此顺利。我们反对美国推行霸权政策,不过对美国军人那种愿意坦诚探讨失利教训的反思态度,还是应该赞许的。

  其实,在中国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党内和党外也非常注重发扬民主,特别注重检讨失利原因,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打一仗进一步的保证。毛泽东领导的延安整风,恰恰是发动全党深入检查过去失败的教训和自身的缺点,随后,党才领导人民很快势如破竹地取得了解放全中国的辉煌胜利。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得以形成,同样是经历了挫折和教训。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第二次预备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候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在井冈山的时候我提出的那个土地法很蹩脚,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肃反时我犯了错误,第一次肃反肃错了人。”毛泽东高于他人之处,不在于没有错误和失利,而在于能在失利后及时总结经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此陈毅曾感慨地说:“毛泽东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二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我国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经历战争,和平环境对开展经济建设是莫大的好事,但在某些意义上却不利于军人直接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和平时代的军人更需要学习历史,而且了解失败的教训比沉溺于胜利的辉煌更为重要。历史从来是一面多棱镜,让人正确地认识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军队的特点,必须同时讲其优缺点两方面。毛泽东曾说过:“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都有它的短处。” 同样,每一支军队,每一个统帅,也都会具有两重性,过去许多历史书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只愿谈胜而忌败,这种形而上学式的片面表述方式,无法使人们全面地看待历史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便引用日文的“国民性”一词来分析中国传统中的优劣两面,可惜这种研究后来在“革命群众不容诬蔑”的一味颂扬声中湮没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只讲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长处,而忌讳提及短处。改革开放后,自20世纪80年代起兴起“文化热”,国内一些学者才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和弱点。中国自古以来强调以礼服人,没有对外扩张侵略的文化传统,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良基因。若是不加分析地笼统地颂扬前人,而不认识历史上的错误,后人势必要犯同样的错误。人们只有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事实,才会知道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艰难,才能根据历史的延续性全面地认识现在的社会。外国军队在古代直至现代的作战经验教训,同样值得中国人借鉴。中外战争有着人类军事斗争的共同规律,外国军队的许多失败同样可以让中国读者从中受益。虽然各国的战争在政治上有着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战术技术层面上却有着共同点,因此任何军队在作战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有着参考价值。

  现在,徐州工程兵学院的一些年轻教研人员汇编撰写的反映中外战史上著名将帅吃了败仗的丛书——《名将败战深度解析》,是一件军史研究和知识普及中的好事。古语称“兼听则明”,过去长期习惯于讲胜仗的人看看败仗的教训,应该是全面丰富自己知识结构的一个好机会。

  今天,崛起的中国需要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丰富的经验智慧就属于“软”力量。丰富军事智慧的最好方式就是汲取历史经验,这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懂得历史才能很好地走向未来,了解失败才能很好地走向胜利。

 

  (该文是作者为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将败战深度解析》丛书所作的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