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学会 > 红色学者

“科学家, 站出来讲真话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2012-08-21 16:28:13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李鹏飞

  

        蒋高明走路很快,在带记者参观时,经过一处漫水的路面,他灵活地跳过去,不管鞋上沾着的泥水。
  记者采访时,恰逢他在前一天晚上赶到农场。落座不久,他开口即问:“你是学农的吗?”
  农场的科研生活区,是座二层楼。进门时,一楼门厅天花板的燕窝里,一只燕子伸出头看着我们,这是记者近年来第一次见到。
  蒋高明初回家乡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慨?2007年,他在一篇题为《寂静的乡村》的文章中写道:“我的燕子,你是否伤心地飞向了另一个世界?”
  不见的不只是燕子,还有晚霞中成群飞着的蜻蜓、喜鹊、小黄雀……
  童年朋友的消失,背后是生态恶化的现实。这样的变化,在每个地区的农村是普遍存在的。让蒋高明愤怒的,是生态恶化带给农民的厄运:
  他对以果树为主的山区小村的调查表明,全村几百人,过去七八年间,因癌症而失去生命的超过了20人,平均年龄只有50出头!没果园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癌症。发展果业后,一条山峪里每年施用农药十几吨。他调查后认为,农药随雨水渗入土壤,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最后在井水里富集,最终致人于死地。
  他在专著中提出了“蒋氏之忧”: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总量的7%,所耗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比世界水平高2.5至5倍,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类似那个山区小村的状况,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
  转基因是技术“新贵”。中、美科学家对中国481户棉农10年跟踪研究发现:转基因棉从第4年开始发生逆转,尽管抑制了棉铃虫,盲蝽象、烟粉虱、红蜘蛛、蚜虫像过去的棉铃虫一样,小虫成大灾!到第7年,用农药更多。
  现有化学农业模式的局限在于生态失衡,而所发展的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反,这种模式将农业变成化肥、农药产业和生物公司、食品公司的附庸,大地不再是生产万物的“母亲”了。
  他认为,这种农业模式走到尽头了。新一轮的绿色革命正在酝酿,要持续发展,就要依靠生态农业。
  “六不用”,是一个生态农业的宣言!但以此为目标的实践,“是一场硬仗”,他说。
  农场实验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最初利用的土地,是复垦地,早先是打麦场;近几年增加的试验田,是承包土地农民自发加入的,东一片、西一片,俗称“插花田”。
  他们是从住帐篷开始实验的。因为没有列入政府支持的科研计划,目前投入的150万元左右资金,部分来自泰山学者岗位经费,其余部分为蒋高明自筹。
  生态农业产生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于国内,弘毅农场是国内惟一以生产为目标进行系统研究的。农民因为利益所限,自然很谨慎;而个别专家包括院士的观点,却让人哭笑不得:有人认为牛不吃秸秆,有的说牛粪不能够产生沼气,还有博士生说,沼气不能做饭!
  蒋高明说,误解需要用事实和科学的数据来澄清,我们的动力,就是获取真实数据。
  在内蒙古治理沙漠退化取得初步成功时,蒋高明提出“以自然力恢复自然、无为而治”,有同事说:“如果人家知道了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草就长起来了,那要你科学家干什么?”蒋高明回答说:“如果我们什么都做了,还没有做过大自然,那要你科学家干什么?”
  他说,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科学家站出来讲真话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文推荐

热评排行

点击排行